耳不聋,眼不花,记性好,嗓门大……今年整100岁的司光花老人,站着腰板直,走路不用扶,说起话来像打机关枪,让记者都跟不上记录,感觉她就像70来岁的年纪。她的儿女们说,老人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还能整床叠被扫院子、穿针引线缝衣服,连打麻将都专找年轻人,而且出牌快,还赢得多。
司光花1914年出生在博爱县清化镇,父母只生育她姊妹两个。她记得小时候家里开了个醋铺,虽说能供得起她上学,可那时候大人们重男轻女,不让她姊妹两个进学堂。父亲有癫痫病,不能干重活,母亲要照顾店里的生意,所以地里的农活都压在了她姊妹两个身上。
“俺妈不让我缠脚,说缠脚就不能挑担子、干农活了。”司光花说,“那时地只有一亩多,但离家有好几里远。犁地、播种、收割、打场都是我们姊妹两个干,从来没请过帮工,收的麦子、豆子,都是我们姊妹两个用担子挑回家的。”
“你问我小时候经历过哪些事?那可多了,光我花过的钱就有铜圆、银圆、关金券、日本票、老牛票……日本人侵占博爱时,有一天我想吃浆面条,就提着瓦罐去打浆。正低头走着,突然听到‘八格’一声,我刚要抬头看,脸上就挨了一耳光。我用手去捂脸,瓦罐掉到地上打碎了。原来,我没注意路过了鬼子的营区。”老人说,“打那儿以后,我就不吃浆面条了,而且一听到鬼子兵的皮靴声,就浑身汗毛直竖。”
“鬼子在时,女孩子出门都要把脸抹黑,大人不等女孩长大就要赶紧给她寻个婆家。”老人说,她15岁就嫁到了本县月山镇。婆家孩子多,她嫁的是老六。老六给鞋铺当伙计,后来自己开了鞋铺,并以鞋铺为掩护给八路军做事,她也开始给八路军做鞋子。再后来,丈夫跟人合开了新华互助社,把几马车的货物和钱币送给了山里的八路军。
“孩他爸为八路军办事露了风声,听说他在山西晋城,我就抱孩子骑着毛驴去找他。那毛驴没有鞍,也没有缰绳,一路翻山越岭,我几次从毛驴上摔下来。有一次我和孩子一起摔到了深沟里,半天都没爬出来。”老人说,去晋城的山路,她走了3天。
新中国成立后,她和丈夫回到了博爱。“家里分了地,孩子们都有了衣服穿,日子一年比一年好。”老人说,她生养了8个孩子,四男四女,两个男孩参了军。现在她家五世同堂,全家有80多口人。
“她现在身体没啥大病,一大半的牙都在,所以能跟我们吃一样的饭。她睡觉也好,晚上9点睡,早上6点起,每天到街上转转。她现在还能纫针,她的衣服鞋袜都是自己缝补的。她性格随和,跟街坊邻里的关系很好,常和邻居们打麻将。”老人的三儿子说,因为自家的房子宽敞些,老人跟着他住。
记者在老人的房子里看到,老人床上的被子叠得很整齐,老人的儿子说那是母亲自己整理的,天天都是这样。老人爱干净,除了规整自己的屋子外,还每天打扫院子。
“太行脚下村,四面围竹林。常年歌不断,人如松柏龄。”陪同采访的博爱县月山镇民政所所长刘兴义说,月山镇过去水多竹密,生态环境好,人们的寿命也长,去年该镇还有3个百岁以上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