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作风建设,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经过全党上下的共同努力,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不断改进。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规范公职人员行为的相关规定制度的密集出台,党员干部受到的监督和制约越来越多。于是,有些人开始感叹为官不易,不敢担当,躲事怕事,为官不为。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既要加强教育引导,又要提供相应保障,党员干部必须牢记职责使命,杜绝为官不为,敢于担当尽责。
杜绝为官不为,要强化学习教育,解决好个别干部宗旨意识不强的问题。个别官员之所以不愿“为”,说到底还是思想政治素质出了问题。要通过加强学习教育管理,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力求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工作实践。要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敢于担当的精神更加彰显,工作更加积极,当官有为的观念在每一名党员干部心中深深扎根。
杜绝为官不为,要强化管理评估,解决好个别干部工作水平不高的问题。各单位各部门要不断完善服务承诺、首问负责、考核奖惩、监督评议等规章制度,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办事、以制度管人的权力运行机制。加大监管和治庸力度,严肃工作纪律,细化职责分工,努力实现战斗力的最大化。对于工作失职和重大失误的,要坚决予以问责,营造严守纪律、依法办事、恪尽职守的良好氛围。要完善绩效评估,用工作实绩评判每名党员干部的“为”与“不为”。通过这些措施,解决好党员干部中存在的工作标准不高、工作效能低下、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能力欠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等突出问题。
杜绝为官不为,要强化激励引导,解决好个别干部战斗作风不硬的问题。要积极构建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完善党员干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真正识别出肯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大力选拔任用。对那些怕出事、不干事的“太平官”坚决予以问责和调整,有效克服论资排辈下的磨洋工、耗日子现象,真正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导向。因此,上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多为基层服务,把人力和物质资源更多地向基层倾斜,为基层和一线干部创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条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层层负责、人人干事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