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42》虽然没有在河南拍摄,但毕竟是河南的作家写的河南的事儿,带全国人民重温河南人在1942年承受的巨大苦难。河南是中国文化的根源,河南是中国的粮仓,河南是中国苦难的缩影。感谢河南籍作家刘震云不忘家乡情结写出了《温故1942》,感谢导演冯小刚的苦难情结拍出了《1942》。我是带着一颗苦难的心,悲悯的视角,复杂的感受和难以名状的痛楚看完《1942》的。
看完《1942》,我没有说话,没有评价,没有立刻写出影评。但这些天来,《1942》里的诸多场景在我脑海里反复出现,我是在寻找一种痛定思痛的感觉,这是对历史的敬畏,也是对影片的尊重。
冯小刚是除张艺谋之外我关注的另一位导演,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诉求、不同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中国当代电影对峙的两座峰塔:一个是艺术片之父,一个是贺岁片之父。有意思的是,近几年冯小刚和张艺谋不自觉地完成了角色转换,张艺谋从《英雄》《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拍案惊奇》到《金陵十三钗》从艺术走向了商业;而冯小刚从《天下无贼》《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到《1942》从商业走向了艺术。去年,我给学生做了一个名为“冯小刚PK张艺谋”的讲座,当时还不好断言,我看了张艺谋的《金陵十三钗》还没有看冯小刚的《1942》,现在,我可以据此结论:张艺谋或许是江郎才尽了,而冯小刚的创作艺术血气方刚、如日中天。在冯小刚转型之后拍出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1942》三部影片里,《1942》无疑是最成熟、最完美、最深刻、最大气的一部电影,也是冯小刚从影以来拍出的最具有史诗般意义的影片。
和《唐山大地震》一样,《1942》也是一部灾难片,但不同的是《唐山大地震》只是一座城市遭遇的一场天灾。而《1942》表现了一个省的3000万灾民,是一场天灾,更是一场人祸。《唐山大地震》运用了影像的灾难冲突特技和大场面,还原了历史的地震灾难,让人触目惊心。但其在叙事的结构、人物的命运、情感的表达方面都有些牵强和不近情理。一个大的灾难归结于一个家庭的命运变迁和情感纠葛未免太过于小众化了。影像和情感的隔离表现出了冯小刚对宏大历史题材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1942》,冯小刚完成了文学的影像叙事,一切大场面和细节表现都不是为了镜头而镜头,为了画面而画面,更没有只强调视觉奇观而忽视情感内涵。抢粮、群殴、逃荒、轰炸等大场面表现出了大事件、大灾难。大场面的效果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这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群人,是一个民族的分支,是多个种族的集合。
他们遭受了可怕的旱灾和蝗灾,颗粒无收,生命垂危,为了活下去就要走下去。日本飞机的轰炸,国民政府的不作为,让灾民欲哭无泪,欲求无门,直至心死。饥饿成了所有灾民的共同表征,死亡成了所有灾民的共同归宿。最高的诉求就是回家,就是能死得离家近一点。
因为是电影要讲故事,在群体中必然要找出几个代表人物,这就有了群体中的个体,大场面中的细节。电影是围绕范东家和他的两个佃户瞎鹿、栓拄展开情结叙事的。大灾之年,范东家的粮仓被灾民洗劫一空和灾民一起踏上了西行的逃荒之路,原来的东家变成了灾民,和灾民一道在饥饿生死线上挣扎,最后不求生,只求能死得离家近一些。范东家的遭遇告诉人们,腰缠万贯的东家尚且如此,何况普通的百姓呢!在灾难面前,人的生存需要成了做人的道德底线,面对生命,没什么两样,穷人富人都是人。东家和两个佃户的悲惨命运揭示了300万人饿死、3000万人受灾的凄惨年代,展示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狗吃人,人吃猫的生存底线之间所有的人格、道德都荡然无存。
冯小刚的深刻在于没有把《1942》拍成天灾,而是把观众的视角引入到了人祸。如果是天灾,这是人类和自然的抗争,没有规律,没有对错,只有认命,只有感伤,只有从头再活。这也是影片开始的突兀和败笔所在。毕竟是罕见的旱灾和蝗灾,毕竟是这场大灾难的直接诱因,影片没有一个镜头和场面去表现严重的旱灾造成的寸草不生和大面积蝗灾的场景,而是以人与人冲突的场面来开场,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强影片的可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影片叙事的完整性。冯小刚以这场天灾为载体,更多表现的是以史为鉴的现代批判精神,这是冯小刚拍摄《1942》的真实意图和现实意义。
所以,冯小刚在受灾、灾民、逃难、回家这条线性叙事的主干上增加了很多网状关系,也就是人祸的根源。这表现在日本人对手无寸铁的灾民进行狂轰滥炸,这是外敌入侵,我们没有办法,全国人民为了抗战必须承受的灾难,我们别无选择。可是,我们的国军打着抗战旗号视灾民的生死于不顾,却要求河南必须筹集军粮,并堂而皇之地说,饿死一个灾民河南还叫河南,饿死一个士兵河南也许就不叫河南了。这就是当时的国军,这就是老百姓用血汗养着的军队,这就是保护不了国家还要祸害百姓的军队。看看当时的政府,当外国记者把狗吃人的照片放在了蒋主席面前时,蒋主席首先想到的是新闻封锁,以免自己落下个独夫民贼的骂名。不救灾也罢,反正是个死,救了灾更怕,死的人更多并且是带着怨恨和绝望而死。在讨论分粮食时,政府公务员、警察、教师、市民都成了灾民,每一个群体都有在政府的代言人,然而真正的灾民无人关心,他们成了分粮的局外人。政府,你把国民丢了,中国,你把河南丢了。
人的存在底线是生存,此外才会有各种各样的愿望和诉求、信仰和寄托、道德和人格。当生命受到威胁时,任何生命的附加值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1942》在努力还原历史的同时,也在告诉我们,天灾不可怕,人祸更可怕,面对灾难的人更容易回归人性的本能和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揭开悲剧的伤疤,其传递我们的正能量是:活下来,走下去,走下去,活下来。
生命是脆弱的,生命的意志是坚强的;农民是贫困的,农民的隐忍是坚韧的。中华民族就是在这生命的坚强意志下承受、战胜了一个个天灾和人祸。我们渴望没有天灾人祸的和谐社会,我们更渴望在天灾面前人们表现的善良、关爱和尊重。
让历史不再重演,让河南幸福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