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歌的内心充满了强烈的期待,但又有点儿忐忑不安。
他编导的一部现代方言话剧《秘方》在省城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做为团长,他想尽快把接下来的几场演出安排到云溪县。
云溪县是他当年下乡插队的地方,《秘方》就是根据发生在那里的一个真实故事改编的。
那里,有一个村叫疙瘩坡,村里,有故事的主人翁康四爷,还有一个姑娘叫翠翠。
疙瘩坡地处太行山区,交通十分闭塞,条件非常艰苦,上世纪70年代初,庞歌从省会刚来疙瘩坡那阵子,曾几次想溜号回城里,但因缺少交通工具都没有成功。后来,他认识了康四爷的孙女翠翠,开始了他的初恋,才觉得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慢慢变得可爱了,才安心接受起了贫下中农再教育。
到疙瘩坡的当年冬天,县里组织知青排练文艺节目,经过层层推荐选拔,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庞歌,一路过关斩将,最后成了县文艺宣传队的一名骨干。记得祭灶那天傍晚,天上纷纷扬扬飘着雪花,庞歌结束了20多天的巡回演出,斜挎着绣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军绿色挎包,里面装着几张奖状,一路哼着革命歌曲就回到了疙瘩坡。在村头那棵大柿子树后面,翠翠突然闪了出来。庞歌这些天没见到翠翠,此刻看着她那一双水一样澄澈的大眼睛,就一下子扑上去抱住了翠翠。
那天,翠翠塞给了他两个又大又圆、焦黄焦黄的祭灶火烧,还有一疙瘩卤肉。他闻着那火烧和卤肉的香味,心里对翠翠充满了柔情蜜意。翠翠说,那两个火烧是她帮母亲干活时偷偷从家里拿出来的,至于那疙瘩香喷喷的卤肉,翠翠说,也是从爷爷的卤肉店里“偷”出来的。就是在那一天,庞歌一边吃着火烧,一边嚼着卤肉,才听说了有关康四爷的一段传奇故事,促成他回城40多年后写出了这部反响巨大的方言话剧。
庞歌那天听说,康四爷解放前曾在一户姓刘的人家打长工,那户人家世代以卖卤肉为生。据说,刘家卤肉使用的一直是老汤,且配方独特,由16味中药组合而成,味道鲜美,香而不腻,所以在方圆百里内很有名气。刘家诚信经营,童叟无欺,生意火爆,挤垮了周边多家同行,结果也遭人暗算,吃了官司。刘家当时只有一个女儿秋梅,私下与康四爷已有婚盟。为了救父,秋梅拿出几百块大洋,央康四爷去县城赎人。谁知,康四爷把钱送出去了,可愣是没把人救出来。康四爷最后一次去看刘掌柜时,刘掌柜自知来日不多,就把做卤肉的祖传秘方告诉了老实巴交的康四爷。在回家的路上,不料康四爷又被抓了壮丁,一年后才死里逃生,潜回了疙瘩坡。而这时,刘家早已是家破业败,人去屋空,死的死,逃的逃,没了音信。几十年来,康四爷虽然一直在不停地打听刘家人的下落,想把秘方传给刘家,把当年的事情给人家说清楚,再赔给人家一笔钱。怎奈人海茫茫,世事更迭,他这个心愿一直未能了却。后来,他就告诉家人,即使他死了,仍要想方设法寻找刘家的后代,不能坏了良心。
这个故事在庞歌心底埋了40多年,其间,他曾几次动笔,想把这个故事搬上舞台,但都不了了之。不是他不具备写出这部作品的才能,而是在他每次将要动笔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年因为回城而忘恩负义抛弃翠翠的一幕幕场景,这些场景像刀一样割着他的心,使他根本没有勇气去写康四爷的故事。去年秋天,已经当了曲艺团团长的他,终于鼓足勇气,把这个故事搬上了舞台,观众好评如潮,都说这部作品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教育当今人们“讲诚信、讲良心”的精品剧目。
庞歌这次安排《秘方》到云溪县演出,还提前通过当地文化部门,给疙瘩坡康四爷家的后代送去了十几张票,真诚邀请他们家的人前往观看这个发生在他们家的真实的故事。
当晚演出结束,全体演出人员站在舞台中间谢幕时,庞歌突然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女人,手捧一束鲜花,正笑意盈盈地向他走来。虽然时隔40多年,但他一眼就认出来了,那是翠翠!
就在这一刹那间,压在庞歌心头几十年的一块巨石,轰然落地。他如释重负,内心感到一阵无比的轻松和幸福。他接过翠翠递来的鲜花,紧紧握着她的手,看着她那双依旧美如秋水的大眼睛,心里突然对剧目的结尾有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