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沁河桥修好后,真是帮了我们农民的大忙了。从此,我们用车运输农作物,就再也不用绕十几里的远路了……”这是近日,记者走进武陟县嘉应观乡西营村时,村民周永华发自内心的感叹。
当天,50岁的周永华正拉着一车秸秆从西营沁河桥通过。能并排三辆车同时通行的宽敞桥面,全长不过近百米的桥体,却让他有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他说,由于该村老沁河桥年久失修已成危桥,近两年来,他与其他村民一样,每次到沁河对岸的田间务农,都要从一边的小河堤下面走用钢槽搭建的便桥。如果用车来运输收获的农作物,则需要绕行十几里路,非常不方便。
“但现在这样的状况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俺村西营沁河桥在秋收农忙之前已经建成通行,别说走人了,就是车辆在桥上通行,也没有问题。”周永华看着沁河上的这座桥,爽朗地笑起来。
据介绍,西营村属于武陟县嘉应观乡,位于黄河中下游,黄、沁河交汇地带。西营沁河滩区有近千亩的农田,是一个纯农业大村,一直以来,西营沁河桥是通往滩区田地的唯一要道。该村主要经济来源就是种植经营沁河滩区的农副产品,每年都有大量的农产品向外运输。
可是,由于老沁河桥年代久远、失修,每逢下雨季节,河面都已经漫过边道,村民出行都要涉水过河。特别是在西营沁河桥毁坏后,更是成为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瓶颈。
如何让西营腾飞、崛起?西营沁河桥建设就必须先行。
为此,武陟县农村公路管理所把建设西营沁河桥作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并将其列为2014年改善民生、为民办实事之一。
为了能在秋收农忙前建成通车,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等诸多困难,该所高度重视,抽调精兵强将组成项目部,并选拔有较强实力的施工单位,精心组织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该所不断加强过程控制,严格按照规范施工,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要求严格把关。在质量管理中,发现不合格原材料,一律清场。并且,该所完善质量责任人制度,明确质量责任人,签订责任卡,加强质量责任追究力度,全面夯实了质量责任。在施工管理中对工程作精细安排,倒排工期,将各项工程任务分解到天,通过抓日进度,卡周进度,保月进度,并实行专项考核,重奖重罚,采取“每天一检查,五天一小结,半月一考核”的办法,对施工、监理单位严格考核。
最终,通过全体参建人员半年来的共同努力,这座投资278万元,桥长90米、宽7.5米的简支梁桥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这是咱西营群众期盼已久的事情啊。西营沁河桥顺利贯通,极大地方便了咱村民出行。今后,村民们再也不用卷着裤腿,蹚水过河了。”说到此处,该村村民李师傅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