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网络虚拟社会管理、保护公民网络安全以及个人隐私等迫切需求,经过五年技术攻关,截至10月底,我国自主研发的“网络身份证”技术,即eID的大规模服务技术难题已被悉数攻克,并建立起全国唯一的“公安部公民网络身份识别系统”。
(据《北京晨报》)
“网络身份证”不需要在网上提交自己的姓名、住址、电话、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只需要放在读卡器或智能手机背面就能将个人的有关信息进行确定,如此能使互联网变得更加简便、高效、安全。有了它,不仅网上经济交易有了安全保障,还有利于净化互联网的“生态环境”。
网上商品交易已成当今一种潮流,不论是大件商品还是小件商品,人们都习惯从网上进行挑选和购入,所以网络销售平台很多,一方要购,一方要买,就得有个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交易才能成功。从现有的支付程序看,购物者选中了哪项商品,装入购物车后,要么用支付宝进行支付,要么用银行卡直接进行支付,不管以何种方式支付,输入个人银行卡信息必不可少。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能利用钓鱼软件、木马病毒等手法,盗取支付人账号和密码,以至不少人上当受骗。网络安全问题不仅存在于购物方面,在人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有些人因为打开网站时需要附加个人信息,只要将信息输入,就有可能被一些电脑黑客利用。有人还没想好买房就有人打进电话推销房,什么炒股、买保险、推销产品的电话和短信比比皆是,严重扰乱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网上的“大嘴”们,总是喜欢关注他人的隐私,只要“猎物”有点风吹草动,一旦经过他们的转换和加工,就成了供公众猎奇的新闻。
实行“网络身份证”后,一人一证,见证如见人,个人隐蔽在卡中,谁也打不开,谁也看不见,要盗取他人的资料难上加难。此外,“网络身份证”能使网民的行为更加规范,违法乱纪者将会有所顾忌,因为他们要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无中生有、造谣生事者将会受到法律追究。
“网络身份证”值得期待,但推行此证也许不会轻而易举,要把这一好事办好,相关部门在时间上要加速,在收费上应减免,在功能上要丰富,使公众乐意接纳这一新鲜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