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刘婧)昨日,记者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了解到,今年年初以来,我市人间布病发病人数较去年明显上升,且感染方式多样,除畜牧养殖人员外,牲畜交易、屠宰、皮毛加工、食用加工不当的肉乳等都有感染的病例报告。对此,我市加强防控工作,提醒牲畜及畜产品密切接触者增强防病意识,作好个人防护。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肌肉疼痛及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丧失劳动能力。对于人类来说,最危险的传染源是感染布病的牛、羊、猪等家畜及其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乳类。
据了解,上世纪60年代,我市布病发病率较高,个别村庄曾暴发流行。上世纪70年代以后,发病人数逐渐减少,到1985年,各县市区均达到原中央地病办制定的布病基本控制区标准。1986年至1992年我市未发生畜间、人间布病疫情。近年来,我市布病疫情出现回升,且上升幅度较大,各县市区均有病例报告,今年我市报告发病较去年同期上升51.53%。而且感染方式多样,除畜牧养殖人员外,牲畜交易、屠宰、皮毛加工、食用加工不当的肉乳等都有感染的病例报告。
分析原因,市疾控中心地方病防治科科长许小利说,当前我市布病报告病例人群分布以35岁至70岁的男性农民为主,主要通过饲养、接触犊羔、挤奶或喝生奶感染,屠宰、梳绒、贩卖也是较常见的感染途径。而高危人群防护意识不强,防护能力不足,也增加了感染布病的机会。
据了解,针对近两年布病发病人数逐年上升的情况,我市积极应对,全面部署防控工作,要求各县市区相关部门联防联控,并对疫情监测、医疗救治等工作进行明确,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及时采取相应对策。
市疾控中心提醒市民,由于感染布病后会引起各器官组织发生病变,影响劳动力和生活质量,严重的可造成终身劳动力丧失,生活中一定要注意作好防护,远离布病。从事饲养、挤奶、屠宰和接触犊羔的高危人群,工作时应作好个人防护,工作后应洗手洗脸或洗澡;各种奶及奶制品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才能食用;居民家庭日常食用家畜肉时,应将其切成小块,煮熟后食用,不吃生的和半生半熟的肉,操作时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感染。
此外,如果在生活及生产中感染了布病,不必惊慌,关键是要早发现,及时治疗。市民一旦出现发热、多汗、关节疼痛等不适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检查及治疗,防止急性转为慢性,减少复发和消除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