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新闻/综合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喜看张寺村的新变化
省大气污染防治 专项督查组莅焦督查
国务院南水北调办莅焦调研
规范运作 公平公正 取信于民
全国无机氟化物行业分析检测 技术研讨会在我市召开
图片新闻
“现代病”患者,有你吗?
走下云端的清华博士
连坐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11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喜看张寺村的新变化

作者:本报记者 杨丽娜 本报通讯员 白浩男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要说俺村的变化可真大,房子从土屋变成了楼房,道路从土路变成了水泥路,村里建起了小花园,收入高了,环境美了,心情舒畅了。”记者走进温县祥云镇张寺村,迎面碰上了65岁的村民马九新,他如数家珍地夸起了村里的新变化。

  村容村貌变美了。

  初冬时节,记者走在张寺村的人行道,只见成行的龙爪槐依然枝叶繁茂;家家户户门前干净整洁,很难看见垃圾;村委会南边,今年年初刚修建好的小花园郁郁葱葱,来此健身的村民流连忘返。“我们村的生活环境一点不比城镇差,空气可比城镇新鲜不少呢!”马九新自豪地说。

  近年来,张寺村两委致力于加快新农村建设,陆续投资200余万元用于村容村貌建设,硬化、整修了村内外的所有道路,对主要街道进行绿化,聘用了6名卫生保洁员负责打扫街道、清理垃圾;投资20余万元建设了垃圾分类站和垃圾掩埋场,全村垃圾实现了分类处理,将有机垃圾加工成肥料回归农田,对有害垃圾进行销毁处理,此举为温县农村的卫生整治和垃圾清理工作带了个好头。

  村民钱包鼓起来了。

  “现在,俺村的群众个个都当上了‘地主’,靠种铁棍山药、地黄等经济作物,腰包都鼓起来了。”马九新说,“我家的收入主要靠种植铁棍山药,再加上儿子、儿媳在外打工的工资,全家一年能收入十几万元呢!即便如此,我家的收入在全村只能算是中等水平。”

  “张寺村的村民是如何致富的?”面对笔者的疑问,该村党支部副书记马红仁给出了答案:“俺村的群众个个都是种地能手,除了在本村承包土地种植外,还到外村承包土地,什么经济效益高就种什么,咋能不致富呢!”

  为了鼓励、引导村民发展特色农业,张寺村两委邀请了温县农科所的农技专家定期给村民讲课,培训铁棍山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方法,引导村民进行科学种植、特色种植、高效种植。如今,全村共完成土地流转1800亩,占全村土地面积的一半还多,发展农民合作社12个,铁棍山药、地黄等特色农业的种植面积达1000亩以上,2013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2000元。

  “现在,村民的生活条件好了,以前过年时才舍得买些水果,现在大家都是整箱买,家里的水果就没断过!”马红仁高兴地说。

  集体经济壮大了。

  张寺村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还致力于发展集体经济。早在上世纪80年代,该村就有解放鞋厂、织布厂等数家村办企业,但由于经营理念不适应时代发展等原因,这些企业负债累累,相继倒闭,村集体收入锐减,各项支出难以为继。1987年,村两委班子调整后,大胆对原有村办企业进行改制,并帮助该村引资创建了4家企业。目前,该村有环球丁基内胎厂、垫带厂、老北京布鞋厂、再生胶厂等7家企业,再加上滩地和果园外包的收入,该村每年能有40余万元的进账。

  “无工不富。”张寺村党支部书记马九毅说,“只有企业不断发展,村集体经济才能壮大。”

  集体经济壮大后,除了投资改善村容村貌,增加村民福利外,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也变得多姿多彩了。在张寺村的主要街道,村里安装了各式各样的健身器,吸引了很多村民在此健身;中老年文化娱乐中心、图书阅览室、棋牌室、娱乐室等一应俱有,成了村民农闲时的好去处。如今,很多多才多艺的村民还自发组建起了戏剧团,每周都会在一起排练,定时定点为乡亲表演。

  “有村两委的坚强领导,有村民的踏实勤劳,张寺村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好!”马九新对幸福生活充满希望。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