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已经逐步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解放区作为我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立足城区实际和居民需求,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整合辖区资源,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突出抓好社区文化建设,实施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带动整个社会文化发展,走出了一条推动城区文化大发展、繁荣的新路子。
焦作黄河文化影视实业有限公司及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宛若该区灿若星河的文化产业中熠熠生辉的明星。
经过19年的发展,占地面积2233.64亩的焦作影视城,积极做好景区的保护、开发、建设和管理工作,不断加大景区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及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景区精品景点,深挖景区文化内涵,强化宣传促销,做好优质服务工作,使景区知名度不断提高,先后获得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影视城、全国影视指定拍摄景地、市级园林单位、首批生态园林单位、市级文明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也是河南省假日办47个黄金周重点监测景区之一,位居焦作市十大景点之首。
在我市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和中原经济区经济转型示范市的引领下,焦作影视城积极主动推进影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各项工作向前发展,力求为把焦作影视城打造成为集文化、旅游、佛教、休闲、商业等于一体的特色园区而努力作出贡献。
焦作影视城担起这一重任,可谓当仁不让。经过19年的开发建设,焦作影视城以其丰厚的影视文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演出文化、建筑文化、服务文化等在我国影视界、我省旅游界声名鹊起,受到了包括中央电视台、港台电视台、美国历史频道、全国各大卫视的青睐。
在影视文化品牌方面,先后有《貂蝉》《长平之战》《屈原》《洛神》《汉武帝刘秀》《曹操与蔡文姬》《鲁班大师》《争霸传奇》《卧薪尝胆》、《马鸣风萧萧》《秦始皇》《大秦帝国》、新版《水浒》、新版《三国》《中华成语故事》等60余部1800余集电视剧在此拍摄杀青,电影《战国》《潘多拉宝剑》等在此精彩演绎,陈道明、孙红雷、胡军、濮存昕、吕良伟、陈坤、宁静、刘晓庆、范冰冰、王姬、陈好、陆毅、张丰毅等一大批明星在这里留下了足迹,缔造了灿烂丰富的影视文化。陈家林、黄健中、翟俊杰、蔡晶盛、俞胜利、靳雨生、江子、李姚桡、靳喜武等国内著名制片人、导演、美工在这里留下了精彩的拍摄花絮和人文故事。
活跃的影视拍摄活动,为焦作影视城留下了丰厚璀璨的影视文化资源,新建的影视景观比比皆是,名人轶事俯身即拾,形成了焦作影视城特有的影视文化景观,并转化为旅游产品,以“影视文化”“影视剧中游”为主打品牌大做文章,不失时机地推出了“影视剧中游”“影视欢乐剧场”“经典影视片断回放”演出以及“影视明星剧照、剧组纪念品大奉送”等游园活动,使游园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深受游客的喜爱。
在节庆文化品牌方面,焦作影视城组建了极具规模的演出队伍,提高了节庆文化演出的品位,形成了庞大的节庆文化演出市场,推动了我市节庆文化活动的可持续发展。2013年春节期间,焦作影视城和市群艺馆合作开展春节民间民俗优秀节目展演,秧歌、高跷、龙狮舞、盘鼓、唢呐、八极拳及太极拳等传统节目,豫剧、京剧、怀邦等戏曲,来自焦作市各县区的各类民间社火等文艺活动悉数亮相,每天1000余名演员,50余个节目,在焦作影视城的舞台上倾情演绎,刮起一阵最“炫”民间民俗的“民族风”。火龙舞、龙凤灯、盘鼓、怀邦、高抬火轿、二股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悉数登场,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再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风采。
在活动品牌上,焦作影视城不仅容纳了厚重的古代文化,而且也是展示现代文明、现代文化的场所,是焦作民间文化活动的主场地。焦作影视城分别于2003年、2004年承办了第二、第三届焦作山水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开幕式盛况空前,王小丫、张政、周涛、孙楠、杨坤、腾格尔、斯琴格日乐、宋祖英等群星云集,文化演出精彩绝伦,开幕式在中央电视台两次重播,大大提高了焦作市的知名度。为全市人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不同程度地满足了各个文化层次的欣赏需求,做到季季有新意、月月有变化,通过策划各种有特色的大型活动,打造了焦作影视城的节日文化品牌,为焦作文化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在文化演出品牌方面,近年来,焦作影视城一直在努力建设自己的演出队伍,以适应景区发展,到目前为止,焦作影视城专职演员已达到50余人,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专业老师辅导,使整体演出水平更加专业化,更加贴近特色文化,更加喜闻乐见,完善了景区服务功能。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焦作影视城特有的演出文化。
而在解放区数量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该区不仅限于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更加注重挖掘其文化内涵,使其转化为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走产业化的道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通背拳在解放区上白作街道春林村被称作猿仙通背拳,发源于国家AAAAA级云台山风景旅游区内的净影寺,流传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猿仙通背拳第十代传人李培均为春林村人,1980年,在他的带领下成立了春林村通背拳武术馆;1997年成立了焦作市黄河武术馆。2006年,猿仙通背拳第十一代传人李新平组织成立了焦作市猿仙通背拳研究会,同年建立开通了猿仙通背拳武术网站。
省级项目闹汤驴肉可谓历史悠久,老董家驴肉一代传一代,就像一条长链,环环相连,从未间断,到董颖已是第九代了。她目前管理着一家怀庆老董家酒楼。怀庆老董家酒楼,不仅为董氏闹汤驴肉这项传统的民间技艺提供了良好而广阔的平台,也带动了传统特色地方饮食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工艺和现代管理的良性结合,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云氏针灸术是解放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创始人云厚祥在清朝末年独创,三角定位法、导气针法、放血疗法是云氏针灸法里的经典手法,具有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操作方便、安全便捷等优点。云氏针灸术第四代传人云捍东,1971年4月出生,幼年承父庭训,背方识药,耳闻目染。17岁后进入中药学校、医学院系统学习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断,学成后跟随其父学习祖传中医,现任红卫医院院长,执业中医师。自2007年开始,他历经5年将祖上遗留的古医书、配方等珍贵材料系统整理,归档保存,归纳出了云氏针灸术的基本手法和适用病症,初步形成了教授云氏针灸术的理论教材。
截至目前,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2项,分别是猿仙通背拳、闹汤驴肉制作技艺。市级项目5项,分别是蒋氏豆沫制作技艺、全驴宴制作技艺、云氏针灸术、中医理筋手法、焦作方言快书。区级项目14项,已公布项目是火神庙的传说、鸿飞剪纸、卢氏正骨、“三顶四贯”养生健身法、黑陶制作技艺、麦草画、关公神拳、董氏六合枪、斜串锤拳、查拳、王瑞玲剪纸、虎头鞋制作技艺、魔术、正骨膏药。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为唐玉磊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