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专家调研绞胎瓷
老戏楼——传承传统文化的平台
群星艺术团为家乡放歌
纺花车留住乡村记忆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慈胜寺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1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纺花车留住乡村记忆

作者:本报记者 李晓军 陈东明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男耕女织,作为中国农业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存在了几千年。其中,女人织布离不开纺花车。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大农村几乎家家户户还在用纺花车。四五十年的功夫,纺花车已难觅踪影了。如今,七贤民俗村街头,三架纺花车成为供游客参观的民俗展品。

  11月26日,七贤民俗村街头,一架老纺花车在游客的摇动下,发出“吱扭、吱扭”的声响,对于七贤民俗村“街长”——65岁的李太平来说,这个声音再熟悉不过,纺花车留给他的记忆是永久的……

  纺花车成街头新景观

  “这个东西是干啥用的?”11月26日上午,90后小伙儿小赵指着七贤民俗村街头摆放的一个木头架子说。

  “这是一架纺花车!”七贤民俗村“街长”李太平说。

  “纺花车是干啥用的?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与小伙儿一起的90后女孩小张继续问。

  “你们都听说过‘男耕女织’吧?以前,女人织布离不开纺花车。纺花车能把棉花纺成线,然后,再用织布机把纺出的线织成布匹。《牛郎织女》《天仙配》你们都看过吧?里面把会纺花、织布的女孩称作仙女!这下你知道了吧?”李太平笑着说。

  “这让俺长见识了!”小张似乎恍然大悟。她忍不住走上前,抓住纺花车的把手,摇了几下,纺花车发出“吱扭、吱扭”的木头摩擦声响。

  小张仔细观察,这架纺花车的造型像是公园的摩天轮,一个约50厘米高的木头支架上,横着一根木轴。轴上有两排木棍,轴的一侧有一个摇把。“纺花的人右手摇着轮,左手将手中的长条棉花在转子上拉成线,逐渐绕成线锭子。”李太平说。对此,小张似懂非懂,目光茫然。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女孩子,基本上没有人会使用纺花车了。其实,纺花车是几千年来中国女人最熟悉、使用最多的物件了。以前,女孩10多岁就要跟着母亲学纺花、织布了,这也是女人必备的过日子的本领。”李太平说。

  找台完整纺花车很难

  “我们建设民俗村,一个重要职责是保护即将消失的民俗文化。如果我们不保存几架纺花车,年轻人再谈起‘男耕女织’,根本理解不了以前人们是如何将棉花纺成线以及如何织布的,更不可能理解我们先辈们生活的艰辛。”七贤民俗村运营总监高涛说。

  今年年初以来,高涛带领几名助手辗转我省各地乡村,大量收购老物件。然而,他们收购纺花车时,遇到了难题。“多少年没有用过了!早就当木柴烧掉了!”在许多乡村,听说高涛要收购纺花车,年轻人称没见过,上了年纪的农民大都如此回答。

  今年夏天,在修武县一个小山村里,听说有人来收纺花车,一位农民说:“我家有,快过来看看吧!”

  高涛听后立马来了精神。然而,他去看时却傻了眼。这位老农从堂屋高高的房梁上慢慢地取下来一架纺花车,三下五除二地清理掉上面落的一层灰尘,还未放稳,只听“咔嚓”一声,纺花车散架了。“30年没有用过了!木头脆了!”这位农民语气中带着歉意。即便如此,高涛还是收购了这架纺花车。

  随后,高涛在平顶山、南阳等地的乡村又收购了多架纺花车。这些纺花车有的扔在柴火堆上,有的堆放在墙角处,有的挂在房梁上,木头大多已腐朽不堪,即便品相稍好的,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缺。“寻找到一个品相好的纺花车很难!我们收购的几架纺花车大都不是太完整,这有些遗憾!”高涛说。

  “大家应该记得有一张历史照片,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也在纺线呢!纺花车的历史功绩很大。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变,纺花车现在几乎绝迹了,虽然它们已经完成历史的使命,但是它们在我们先辈人的生活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将其作为历史遗存,保护起来。”高涛说。

  难忘男耕女织的岁月

  小张一边摇着纺花车,一面与男友嬉笑着。听着纺花车“吱扭、吱扭”的声响,李太平的思绪则回到了从前……

  李太平在修武农村长大,他的记忆中,每到晚上,在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母亲收拾完锅灶就会坐在纺花车前,一手摇车把,一手握棉花,手臂一起一落,纺车一圈一圈地转动,又细又匀的线从母亲的手中纺出。母亲常常忙到深夜,收获一个个缠得满满的线轱辘。纺花车架摇晃发出的“吱扭、吱扭”声,结合飞快转动的纺车车轮“嗡嗡”声,则常常成为李太平睡觉前的催眠曲。

  纺线的目的是为了织布,棉花纺完了,变成了一堆线穗儿,就准备织布了。“我小时候,全家人的衣裳、被褥所用布匹,全靠母亲纺线、织布缝制而成。其他人家也是这么过的。我记忆中,村里几乎家家都有一架纺花车。”老李说。

  李太平介绍,别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乡村妇女人人都会纺线,其实,纺线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初学时,不是拉不出线,就是拉出的线粗细不均,疙疙瘩瘩,拿去织布,织不出平整好布来。随着纺线技术提高,纺花车轮转速越来越快,棉线拉伸速度也加快,产量就会越来越高。技术强的人比初学者,纺线效率要高很多。“女人们纺花还需要很强的耐心,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受不了。”李太平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李太平结婚后,身上穿的、家中用的布和衣服,都由妻子纺棉织出来,可谓自力更生。那时候,李太平唯一的一件不是妻子做的粗布衣,是一件的确良衬衫。平时他不舍得穿,一般都是走亲戚才穿穿。那时候,同村的一个青年当兵回来穿了一身绿军装,李太平穿上试了试,觉得那就是世界上最好看的衣服。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用织的粗布做成的衣服、被褥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细软的有着美丽图案的洋布。“不用粗布了,我就把纺花车放在院子里了。后来,这架纺花车的木头经过风吹雨淋,慢慢腐朽掉了。”李太平说。

  “这些年不用粗布了。但是睡在粗布做成的床单上那种粗粗糙糙的感觉在心底里一直忘不了。冬天里它性暖,睡上去不会感到凉,夏天里它性凉,紧挨着皮肤,既凉快又吸汗。”李太平说。

  现在,纺花车已退出历史舞台40多年了,能打造一架好的纺花车的木匠师傅不多了,偶尔,还有一些纺花车被民俗专家们买走当收藏品。

  “我们正在修建民俗博物馆。将来,这些纺花车要放进博物馆里保护起来。希望游客能从老物件中,感受民俗文化,找回乡村记忆。”高涛说。

  ⬅纺花车。

  本报记者 王梦梦 摄

  ⬇年轻游客对纺花车十分好奇。

  本报记者 王梦梦 摄

  温馨提示

  ●自驾线路:山阳路—太行路牛庄大转盘—焦辉路—冯营矿向东1公里处七贤民俗村

  ●3路公交车路线:焦作火车站南站—二医院—妇幼保健院—焦矿五官医院—东方宾馆—盛鑫祥眼镜总店—亚细亚大酒店—保险公司—体育中心—交警一大队—新世纪双语幼儿园—陶三—百间房—小马矿—马界—田门—李庄—安阳城—冯营—夏庄站七贤民俗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