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丰舒潍 通讯员杨玉吉)立足地域面积小、人口少、工业基础好的现状,孟州市坚持以“一基本两牵动”为抓手,着眼让有条件进城落户的农民先进城,积极探索农民进城落户的实现途径,初步走出了一条政府投得起、群众进得来、进来稳得住的新型城镇化新路子。据统计,2012年,该市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1.45万人,2013年达1.73万人;2012年农民进城购房达898套,2013年达1838套,同比翻了一番。截至目前,孟州城镇常住人口达20.9万人(含2.3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城镇化率达52.3%,比2011年提高了12.2%。
创新社区模式,“引”农民进城。为了吸引农民进城,孟州市叫停了之前“在农村建社区、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建社区”的模式,于2012年3月提出了“在城市建设新型社区”的思路,要求所有新型社区要建在城区或城市近郊,企业要统一建设产业社区。在资金支持上,孟州市坚持政府投入和市场运作并重的办法,除了市财政每年设立不少于1000万元的专项引导资金外,孟州市还把新型社区建设产生的有关税收及土地出让金按一定比例返还给有关乡镇和社区,由乡镇委托房地产公司按照城市社区标准在市区和产业聚集区规划建设商品住房,并以低于市场价高于成本价的优惠价格,向自愿退出宅基地的进城农民出售,从而减轻了农民购房压力。目前,该市创新了乡镇组团建设、城市近郊建设、城中村改造建设、企业自建、产业集聚区整村迁建五种建设模式,共规划审批社区项目10个,总建筑面积345万平方米,预计转移农村人口9.93万人,提升城镇化率约22个百分点。
完善政策体系,“助”农民进城。为解决好进城农民的就业和农村资产问题,孟州市积极构建土地流转、宅基地流转、就业培训等政策服务体系,推动农民进城落户。一是构建土地流转体系,帮助“农民离地变地主”。在该市出台《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奖励扶持办法》的推动下,2011年至2013年,孟州市土地流转面积由过去的6.6万亩增加到目前的20.2万亩,土地已流转农民人均纯收入由过去的9269元增加到目前的2万元,有20多个行政村实现了整村流转,近10万农民成为“新型股民、新型地主”。土地流转的大规模实施,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了必要条件,进城落户已成为农民自觉自愿的现实选择。二是构建宅基地流转体系,帮助“农民进城变市民”。该市除了鼓励农民进城的政策外,还制定《进城落户农民退出宅基地补偿办法》和《进城落户农民房屋征收补偿办法》,农民在城区购买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以及租赁公租房、廉租房方式进城落户,并自愿退出农村宅基地的,原宅基地面积200平方米以下部分按每亩5万元予以补偿,超过200平方米部分按每亩3万元予以补偿,宅基地上的房屋评估后实行货币补偿。去年10月份以来,孟州市先后拿出600万元,在南庄镇、城伯镇和大定街道办事处开展了宅基地流转试点,目前已腾退宅基地513户,拆除房屋57160平方米,复垦和就地绿化土地300余亩,退出宅基地的农户分别拿到了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的补偿资金,其中74%的农户进城购了房,部分不具备进城条件的农民通过宅基地流转改善了居住条件。此外,孟州市还构建就业培训体系,加大对进城农民的培训力度,帮助“农民入企变工人”;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最大限度保障转户农民的政治经济利益,帮助“农民进城过得好”。
加快产业集聚,“稳”农民进城。为确保农民进城后“留得下”“稳得住”,孟州市按照“四集一转”的要求,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壮大、农业规模发展、三产持续繁荣,不断提升产业水平和层次,努力保障进城农民都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截至目前,孟州就业人口达到25.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