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瓷中君子”再展华彩
“四区四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唱大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图片新闻
冬季保健适当吃“冷”
绿色徐州从何来
导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12月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十一月二十九日《光明日报》报道
“瓷中君子”再展华彩
光明日报记者 崔志坚 焦作日报记者 王龙卿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11月22日至23日,参加“中国绞胎瓷之都”专家考评会的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的10余名专家来到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当阳峪村。通过实地考察,专家们对被称为“瓷中君子”的绞胎瓷给予高度评价。

  据《修武县志》等记载,陶瓷业的鼻祖宁封子在修武,死后葬在云台山。北宋时,当阳峪是当时中国北方的重要“瓷都”。当阳峪窑址因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7月,文化部官网公示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焦作市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传统技艺)榜上有名。

  在当阳峪的村头有一座窑神庙,庙里的“应德侯灵庙碑”立于北宋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是我国现存三大窑神碑之一,记载了当年当阳峪窑场繁盛之状况。碑文反映了当时瓷窑之多、从事瓷器生产的人之众、制瓷业之兴盛。

  在所有当阳峪瓷中,最有代表性的还是绞胎瓷。其纹路变化万千而内外一致。绞胎瓷以两种以上颜色的泥土相互糅合形成绞胎而著称,以绞胎釉和刻花剔花而取胜,北方民间亦称之为“透花瓷”。北宋时,绞胎瓷在当阳峪实现了大规模生产。《中国工艺美术大辞典》记载:当阳峪窑,宋代北方民间瓷窑。窑址在河南修武当阳峪,故名。绞胎瓷釉色光润莹亮,装饰技法有刻花、半画半刻、填彩、三彩式绞胎等,其中绞胎技法最具有当阳峪窑的独特风格。

  陶瓷考古学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叶喆民称赞说:“绞胎瓷因为表里如一,被称为‘瓷中君子’,又因为每一件绞胎瓷的纹饰不尽相同,而被诠释为‘君子和而不同’。”宋朝“靖康之变”的前后几年战乱,当阳峪的制瓷业遭遇了毁灭性打击,濒临失传。

  1972年以来,焦作开始着手恢复绞胎瓷烧制技艺,经过40年的复制和创新,已经形成了以柴战柱、杨峡等绞胎瓷名家为代表的传承人体系,绞胎瓷的美学价值和生活功用价值逐步被开发和挖掘,继承和发展到自然纹、羽毛纹等16种纹饰方法和剔化技艺,培养了一批绞胎瓷艺术创作人才,绞胎瓷艺术魅力正在引起世人的瞩目。

  唐、宋代存世的当阳峪绞胎瓷虽然不多,但遍布海内外,在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均有收藏。近年来,焦作市的艺术家们又创作出众多或复古或创新的现代绞胎瓷精品。

  2006年,焦作市两件绞胎瓷作品——柴战柱的《硕果》、杨峡的《花器》,入编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第十八册《美术》教材。

  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山在考察后评价说,绞胎瓷历史悠久,唐、宋鼎盛时期品种多样,数量巨大,纹饰精美,艺术性高超,其多色融合象征着凝聚与团结,表里如一饱含着华夏的美德;其一胎一面是天人合一的造化之作。因濒临失传,缺乏宣传,目前了解的人还不是很多。焦作正在加大开发和挖掘力度,积极打造品牌,推动产业发展。绞胎瓷这个陶瓷小品种一定会做出大名堂,令世人瞩目。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