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你若来到温县,一定会为这里秀美的景色流连忘返,滨河公园宽阔的水面,拂堤的垂柳,碧绿的草地,宛如一幅江南水乡的美景。近年来,温县大力实施生态宜居县建设战略,围绕生态水系建设做文章,努力构建“水清、水丰、树绿、路畅”新景观,实现“蓝天、碧水、绿地”相互交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科学决策 绘就碧水蓝天美景
为快速推进生态文明温县的建设发展,温县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提出了生态水系优先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建设生态宜居县”的战略决策。
“生态水系工程是建设生态宜居温县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认真谋划,统筹协调,强化精品意识,做到不干则已,干就干好、干就干精,既要建好,也要管好,真正使其发挥长久效益,为温县人民造福。”县委、县政府对生态水系建设高度重视,县委书记魏曰高多次围绕生态水系建设工作开展调研,并作出指示。
2009年,温县委托清华大学对全县水系进行了综合规划。规划的总体思路是将温县境内13条总长226.8公里的河道连成生态水利网络,水系建设与城市规划和温县发展相互协调,实现引水补源、蓄水灌溉、防洪除涝、生态景观四大功能并举,改善人居环境,推动温县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生态水系总体目标实现后,温县城乡将实现河道通畅、渠水清澈、风景秀美,地下水源得到充分补充,河渠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达到 “水清、水丰、树绿、路畅”生态宜居的目标。
引水补源 打造亲水灵动温县
温县是全省最大的清风岭地下水漏斗区。为加快水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实现地下水的采补平衡,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温县先后实施了引黄、引沁、引济等一批引水工程,以及环城水系建设、老蟒河下游整治、新蟒河城区段改造、陈家沟引水等一批水利工程,构建了集补源、灌溉、景观、防汛于一体的水利网络体系。
引水工程为温县经济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大大缓解了温县南部、东北部、西北部生产和生活用水的紧张程度,沿线乡镇地下水得到了有效补充,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观,农民灌溉成本明显降低。同时,形成了新老蟒河沿岸滨河工业集聚区和蚰蜒河沿岸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生态园、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区等多个滨河经济带。
截至目前,温县累计整治河道82公里,完成投资1.7亿元。目前,温县年平均引黄河、沁河、广利渠水6000万立方米,已发展补源面积150平方公里,以灌代补面积达15万亩,新增加河道灌溉面积4.5万亩。温县环城北渠、东渠拓宽改造基本完成;全长4公里、总面积1500亩的蚰蜒河滨河公园、荣蚰河滨河公园建成投用,蓄水量达100万立方米;环城南渠整治改造和环城西渠改造提升工程即将启动,“水绕城走,城在水中”的独特景观正在形成。
水润拳乡 科学发展再添新翼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温县以河道治理、引水补源为主线,加快生态水系建设步伐,为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赋予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今年1~9月,温县新引进外来投资项目27个,总投资89.9亿元,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19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
“一城四区,四区联动,协调发展”。2010年,县委、县政府用战略性的思维提出了城市发展战略,开启了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四区联动,水绕其间。
新城区依托现有荣蚰河水系、老蟒河水系以及南水北调工程取土坑改造形成的太极西湖、太极东湖,形成“三横三纵贯通、两湖相依相傍”的景观水系。今年年初以来,温县立足于打基础、拉框架、聚人气,重点实施了9项城市工程,大力推进重点功能区连片开发,不断增强新城区的吸纳力和承载力。
温县将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与新、老蟒河整治改造结合起来,特别是重点推进纬一路生态长廊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滨河产业集聚区初具雏形。目前,温县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27家。
温县根据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积极实施城市改造工程,对城区主要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和美化绿化,对公园、游园、进出城口等重点区域进行升级改造,城市夜景亮化工程全面展开,一批高档住宅小区、大型商场建成投用,城市形象得到提升。
水润温县皆灵性,亲水家园景色新。生态水系建设使温县城乡河道通畅、渠水清澈、风景秀美,地下水源得到有效补充,河渠水质得到改善,一个“水清、水丰、树绿、路畅”的生态宜居县雏形已初现。 张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