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文体志愿者更是解放区一张亮丽的名片,作为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的解放区,共拥有秧歌、戏曲、歌舞、书法、绘画等各类文体协会26个,拥有各类文体队伍300余支,有3级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1800余名。在解放区,逢年过节来演出的文艺团队,根本不需要政府发愁,来自各个社区楼院的文体志愿者踊跃参与,最后登台表演的都是经过几轮筛选之后的佼佼者。
市爱心助学会通过访查形式入校、入村、入户,并深入全面了解贫困学生的情况,结合制定的标准和具体情况,最终确定捐助对象进行资助。目前,该组织已经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捐资40余万元,资助学生200余名。
万方科技学院青年志愿者工作部正式成立于2008年3月3日,现会员为全体在校学生,服务对象为学校全体师生及社会需要关爱的群体。在该区焦北街道花园街社区开办的“四点半学校”不仅解决了该社区学生放学后、家长下班前这段时间无处托管的问题,也成了该组织一个品牌志愿服务项目。
解放区残疾人爱心港湾志愿服务队、焦作天狼汽车运动俱乐部志愿者服务队、焦作民生道德讲堂、焦作微孝志愿者协会、微善河南焦作一分部、焦作追梦公益、焦作黎明脚步、乐施助养中心、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壹基金救援联盟焦作救援队……一个个民间社会公益组织犹如雨后春笋,在解放区茁壮成长。
在解放区,各类民间社会公益组织远远不止这些,他们的存在,填补了一些社区在开展社区服务上的空白,增强了社区开展社区服务的能力,同时也弘扬了社会正气,传递了正能量,成为社区服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奉献互助,友爱进步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每一名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都在传递着爱心,而这些爱心更像盛开的花朵,为这个世界增添了色彩。
来自解放区残疾人爱心港湾志愿服务队的申敏茹谈起自己当初由于工伤致残的经历几度哽咽,当时的她自暴自弃,一度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和她一个单位的解放区残疾人爱心港湾志愿服务队原队长丁新刚以自身的经历鼓励她,并动员她加入了服务队,社会的关爱和各界的帮助让她感受到了温暖和乐趣,使她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她开始常年坚持开展志愿服务以回报社会给予她的帮助。如今,这支全部由残疾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人员已经达到150余人,成为全国唯一一支全部由残疾人组成的志愿组织。该区对他们队伍中符合条件的队员全部纳入救助范围,焦北街道民主北路社区还专门为他们提供了日常办公的地点。
赵倩是焦作市爱心助学会志愿服务队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资助的学生,如今,已经参加工作的她没有忘记志愿服务队当初的资助,主动到爱心助学会当志愿者,以回报社会和爱心人士对她的关爱。
本是受助人,今成志愿者。这样的例子在解放区不胜枚举。志愿帮扶手牵手,美丽解放心连心。从这些志愿者身上,体现了奉献、互助、友爱、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代表了文明程度的提升和认知,传递了爱心、暖流和善举,彰显了社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滴水不为海,独木难成林”。正是有了众多民间社会公益组织的存在,才丰富了解放区社区服务的内容,从而带动了更多的人到解放区志愿者协会登记注册为志愿者。每年年底开展志愿服务的累计时间,更成为每一位志愿者体现自身价值、参与社区服务的重要标志。而晒出自己在社区开展多少志愿服务的时间,在该区已经成为一种风尚。
举手投足,义工风范。在解放区,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最美的风景线,也是一张城市名片。该区在全区9个街道设立了志愿者协会分会,在34个社区设立了志愿服务站,构建起区、街道、社区三级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形成了党委和政府主导、共青团牵头、各部门及各街道配合、全民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开展了优抚助残、敬老扶幼、文体活动、治安巡逻、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矛盾调解、法律援助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累计活动3万余次,受益群众达30万人次。该区先后获得全国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示范单位、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该区志愿者协会先后获得河南省志愿服务示范站、第二届焦作市志愿服务市长奖“十佳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称号,并涌现出全国志愿服务工作先进集体、首届河南省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残疾人爱心港湾志愿者服务队及全国优秀志愿者薛陆成、河南省金牌志愿者姚红磊、焦作市志愿服务市长奖铜奖得主杨常珍等一大批先进组织和个人。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一名名志愿者,犹如一个个爱心大使,提高着解放区的温度,增加着解放区的亮度,建设着我们美丽和谐的家园,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动着社会的文明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