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实”字当头动人心
“四个先行”化解换届选举矛盾
政法干警护航村级组织换届
好干部 得民心
传统工艺做粉条,火!
擦亮“流动窗口” 扮靓文明形象
认真组织开展党建创新研究工作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2月5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统工艺做粉条,火!
本报记者 董柏生 本报通讯员 何京辉 张冠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武陟县圪垱店乡冯村的红薯粉条“火”了!

  火到啥程度?火到粉条尚未做好就被抢先预订,火到买粉条必须登门造访。

  12月2日,记者慕名来到冯村一探究竟。

  尽管天气寒冷,可一进冯村的制粉厂,记者就感受到了“高温”。十几名村民正在热火朝天地干活儿,从红薯的清洗去皮到切片护色,从粉碎干燥到制芡漏粉,大伙儿干得井井有条,满厂子的人干得起劲儿。

  粉条厂70岁的老师傅付六冯一边抖动着芡粉包,一边自豪地告诉记者:“俺在生产队时就给村里做粉条,后来在自己家做,干了几十年,老手艺没丢过。现在俺来厂里当老师,粉条的整个制作流程都是按照祖宗传下来的老手艺做的,不放任何乱七八糟的东西。去年冬天,这里的粉条卖到24元钱1公斤,比大超市的都贵,即便这样,客户还挤破头抢着买哩!”

  “20多元钱1公斤,看把你高兴得尾巴撅到天上了。”坐在一旁负责漏粉的老师傅和春生打趣道,“‘酒香不怕巷子深’,外地客户找上门买咱的粉条,就是因为咱的粉条质量过硬、吃着筋道、久煮不烂、清香可口。去年临近春节时,外村儿好几个伙计都是通过俺才‘抢’到粉条的,那才叫一个自豪哩!”

  “老和头儿,你吹个啥,要不是人家(刘)富强建起这个粉条厂,咱咋能不出家门一天挣100多元呢?前些年,你到外地打零工,求爷爷告奶奶地四处找活儿干,那时候你咋不吹?”粉条厂职工杨小五“揭底”了。

  “富强搭的台不假,干得好全是大伙儿的功劳,呵呵呵……”,伴随着爽朗的笑声,刘富强的妻子何利红走了过来。说到经济效益,何利红满脸兴奋地说:“厂里高峰期时一天能生产粉条2000多公斤,不紧不慢,3个月挣30多万元不成问题!”

  陪同采访的圪垱店乡包村干部韩娟告诉记者,前几年冯村的村民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多跑外地打零工,一年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儿。后来,乡亲们把发家致富带头人刘富强选为村支部书记后,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建起了这个粉条厂,不仅组织付六冯这样的老手艺人重操旧业,而且为30余名年轻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刚建粉条厂时,从土地协调到资金运转,乡里的干部可没少操心。”刘富强说,下一步我们把粉条厂继续做大做强的同时,还准备把村里零散的小块儿地流转过来,成立一个种养结合的专业合作社,带领更多村民发展种植饲养业,拉长产业链,带动更多群众走上致富路。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