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他出生在怀川,求学治学在台湾,创办亚洲研究中心在香港……太行南麓、海峡对岸、香江岸边,是他人生轨迹的三个驿站,也是他黉门笃学的报国舞台。
他自幼勤学苦读,终成史学大家。他最早邀请大陆多所高等院校专家学者集体赴台参加学术活动,开启了两岸学术界正规交流之先河。
他以亚洲研究中心为学术交流平台,已举办近百期涉及亚洲多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环保等课题的学术论坛。如今,年近八旬的他仍奔波在学术联络交流的路上。
他,就是原籍我市沁阳,现任香港珠海学院文学院院长、亚洲研究中心主任的胡春惠教授。近日,借胡教授在郑州大学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机会,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
皓首奔波促交流
胡春惠,今年77岁,已是满头白发的胡教授依然思维敏捷、谈吐流畅。虽然少小离家,但他的普通话里仍带有怀川乡音。
10月18日下午,胡春惠刚从学术报告会场走出,随即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这次学术研讨会要对近百篇博士生、硕士生的论文进行研讨,这样的学术会议一直在大陆、台湾、香港轮流举办。”胡教授说。
“该学术交流活动很受学者的欢迎,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30多所大学与研究机构都与亚洲研究中心合作承办过该学术研讨会。”胡教授说,“他们研讨的课题很广,比如两岸关系、香港问题、澳门问题、亚洲妇女问题、南京大屠杀等。前不久,由台湾中山大学和台湾中央研究院联合举办的《欧洲与亚洲的对话》研讨会不仅吸引了亚洲的学者,还吸引了许多欧洲国家的学者到会。”
“我年事已高,且眼底出现病变,在治学方面已力不从心,所以我想通过搭建学术平台,为促进大陆、港、台及亚洲各国的学术交流做些服务工作,这就是我倡导成立亚洲研究中心的初衷。”胡教授说。
少年颠沛求学路
1937年,胡春惠出生在沁阳市西向镇义庄村一个乡绅家庭。因时局动荡,此时的胡家已家道中落,胡春惠从小并没有感受到优越的生活。
他四五岁时,一场严重的饥荒席卷中原。“一次我爬到寨墙上往外望,发现远处似乎在一夜间多了一些电线杆。正在迷惑时,有人对我说,那不是电线杆,是被剥光了树皮的树干。”胡春惠说。
饥荒之年又遇战乱,胡家也加入到了逃难的队伍。先是南渡黄河到巩义,可前方传来日寇攻打洛阳的消息,胡家又重回到沁阳老家。
战乱中,上学成了一件难事,可幼小的胡春惠偏偏渴望读书。在村里小学读了两年之后,9岁那年,他跟着推小车的商贩一路来到开封寻找父亲,在此读了小学三、四年级后,他的求学之路更加颠沛流离,他先后来到洛阳、西安、郑州、新乡等地。在这些地方,他多时停留几个月,少时停留两三天。
1948年,南京的表哥捎来话说,这里成立了河南流亡学生临时中学。胡春惠闻讯后与15岁的姐姐一起奔赴南京。他被编入大梁联中初一年级,学校迁至江西省铅山县。起初,学校管吃管住有老师。可两个月后,随着时局动荡,学校失去了经费来源,2000多名学生被困于铅山县乡下,陷于炊断粮的状况。
无奈下,胡春惠和同学们一路乞讨至湖南省衡阳市。这时,国民党孙立人部队打着招生的名誉在此招兵。走投无路之下,胡春惠和同学们集体从军。随后,胡春惠随部队经广州辗转至台湾高雄。此时,胡春惠年仅12岁。
急流勇退作学术
到台湾后,胡春惠因年纪太小被编入幼年兵总队,每天拿着木刀木枪操练。不久,经孙立人特批,年幼且身体瘦弱的胡春惠退出军役,后进入一所中学读书。
虽然走进了校园,但胡春惠在台湾举目无亲,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生活极其困苦。艰难中,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勤学苦读,初一之后便因成绩优良而得到了奖学金,由此解决了吃饭问题。高中阶段,胡春惠靠为学校管理军训器械所获得的工读金维持生活。考入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后,他靠助学金和奖学金完成了学业。
大学毕业后,胡春惠成了一名中学教师。两年后,他重新回到了国立政治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之后继续攻读中国近现代史博士。1972年冬,获得博士学位的胡春惠任职于国民党中央党部,任党史委员会专门委员,并很快被提拔为总干事。1974年,胡春惠考取了公费奖学金赴韩国高丽大学攻读博士后,由此成为台湾为数不多的中韩关系史专家。
由于工作出色,胡春惠被授予台湾地区“特优人员”荣誉称号,并被列入总统府重要干部培养名册。然而,自幼饱受战乱之苦的胡春惠不愿从政,他志在学术,急流勇退,谢绝上司的一再劝留,毅然辞去一切职务,于1987年回到母校国立政治大学任教,并担任该校历史研究所所长。此后,他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学术研究上。
鉴古知今看天下
任教期间,胡春惠为配合台湾地区教育部教育推广政策,在台湾中华电视台播讲中国现代史课程长达10年。
在台湾,胡春惠不仅是近现代史研究的旗帜性人物,也是中韩关系研究领域的领头人。他早在1973年出版的《韩国独立运动在中国》一书,被译为韩文,并列为韩国历史学专业学生的14本必读书目之一。1987年,他应韩国釜山大学聘请,到该校任客座教授一年。归台后,他组织台湾各大学中对中韩关系有研究的学者100多人,在台北成立了韩国研究学会,创刊了《韩国学报》,定期举办中韩历史文化学术会议。
1990年后,随着两岸关系的日渐改善,胡春惠最早把学术交流的脚步迈向祖国大陆,并结识了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学术界人士。
1991年,在胡春惠的组织下,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和美国黄兴学术基金会联合举办了“黄兴与近代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天津、武汉、长沙、广州等地高等院校的数十位教授赴台参会,首创了大陆学者集体到台湾参加学术会议的先河,也开启了两岸学术正规交流的大门。
1991年,退休后的胡春惠受聘为香港珠海学院文学院院长。到任不久,他便策划成立了亚洲研究中心,希望利用香港的特殊地位,搭建一个促进大陆、台湾、香港及亚洲学术交流的平台。
“读史而明今,鉴古而知来。作为历史学者,我不能只把眼光局限在过去,而要以史为鉴,洞悉未来,发挥历史研究对社会发展的启迪作用。”胡春惠说,“比如,在上海举办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论坛,就是一个联接当今和未来的研究课题。”
“中国的发展很快,这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与和平发展的环境。我们一定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以谦和、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世界,专心致志地搞建设。”胡春惠说。
“我12岁离开大陆,直至53岁才踏上了故乡的土地。家乡的变化很大,我为此感到欣慰。”胡春惠说,“我衷心祝愿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祝愿家乡人民幸福安康。”
本报记者 陈作华 王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