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苏家作乡苏家作村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龙凤灯舞的发源地,享有“龙凤灯舞之乡”的美誉。苏家作村群众和谐幸福,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是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这一切成就,与50年如一日强村富民的好书记毋启富是分不开的。
生于1944年的毋启富,1964年回家务农,从此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先后在村里任过团支部书记、分支副业负责人、小队长、村纸厂厂长、经联社主任。1987年,当选为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1998年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村党员干部。
改革开放初期,苏家作百姓收入微薄,房破屋空,村民们除了种好自己家的一亩三分地,无所事事。这一切都被毋启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盘算着怎么能让村民过上富裕的生活。
发展集体企业,壮大农村经济。毋启富深深认识到:村干部与党组织要想驾驭农村工作,取得群众的支持与拥护,必须强村富民,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在他的带领下,把苏家作村划分为粮食生产区、蔬菜种植区、畜禽养殖区、商品市场贸易与企业发展工业园区4个功能区域。1984年~2000年,村里先后办过四家集体企业,随着企业改制,2000年后利用郑长路穿村而过的区域优势,建立了占地200余亩的工业园区;筑巢引凤、招商引资,为厂家提供场地、厂房,配备变压器,架设工业线路、供水和道路的各项服务。现在已有11家企业在工业园区落户,年总产值达2亿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村利用区位优势,在村边临路地段建成1000多间商品房,搭建平台,为500户农民提供了经商贸易场所,1000余名村民因而获得了就业机会。
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毋启富首先考虑发展与民生有关的公益事业。为村内学校建成4栋教学楼,可容纳学生1600人。后又分别建成了一所高标准幼儿园、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对村内主要干道和胡同进行水泥硬化,全村共硬化街道3万余米,胡同8000余米,并进一步开展对主要街道的美化和绿化。为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在村内建立了4个文化休闲场所,安装健身器材200多套。为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改善村内的环境和卫生状况,在全村建立16个垃圾中转站,由保洁员每天清运,使全村垃圾不落地。为改变村街道污水横流,修建排水管道9600米,配置污水处理设施。新建两眼160米深水井,使村民吃上了无污染的清水。
发展高效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该村先后投资200余万元修建硬化渠1800米,引水补源渠1800米,敷设地埋管道5万米,新增农排台区10个,全部敷设地埋线,使全村灌溉周期由原来的10天缩短为5天,年均节电20万度、省工2万多个、节省耕地50亩,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为加快农业发展,使农民增产增效,建立了规范农业发展园区,实施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养殖、种植。目前全村共有蔬菜种植专业户200余户、养殖专业户380余户。
弘扬民间艺术,建设文化强村。毋启富认为,农村人应该有机会在茶余饭后、农闲时节参与各类健康、积极的文化体育活动,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这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了建设文化强村,村里提供场地、音响设备,组织群众参加现代健身舞、秧歌、老虎棒等体育健身、娱乐活动,参加人员达2000多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为了守护乡村传统文化,弘扬民间艺术,毋启富和村干部以龙凤灯舞传承为重点,经常组织开展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毋启富和村里的多年认真经营,苏家作龙凤灯舞2008年被命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2年1月28日中央电视台在“寻找中国龙”栏目用新闻频道、英语频道对苏家作龙凤灯舞进行了现场直播,苏家作村的文化建设,在海内外开始产生反响。
70岁的毋启富,扎根农村50年,用半个世纪回馈自己深爱着的那片土地。
记者手记
进入苏家作村,两侧的商业门店绵延几百米,犹如市区内的商业街。村里有广场、有花园、有健身器材,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苏家作村的群众说,带领他们描绘出这一迷人画卷的,正是毋启富。
强村富民,这是一个基层老共产党员从青年时期就确立的梦想。50年来,沿着梦想的目标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古稀之年的毋启富仍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把精力全都用在为民造福上,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深地感动了苏家作村的每个村民,也感动着每个接触过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