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汉式婚礼仪式 穿越千年的婚姻礼赞
文艺名家走进师专校园
少儿系列剧《小龙人奇遇记2》 在七贤民俗村举行封镜仪式
传导朗诵技艺 诗满校园飘香
古老的农具 永恒的情感
《调水·水调》 毋浩纪实摄影作品展开展
柴战柱入选2014“中国文化 产业年度人物”候选名单
温馨提示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1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汉式婚礼仪式 穿越千年的婚姻礼赞

作者:本报记者 王爱红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图为汉式婚礼仪式现场。
  (七贤民俗村提供)
  手握一束红玫瑰和康乃馨,一对老夫妻笑颜如花。
  (七贤民俗村提供)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天下有情人对爱情的美好期许。12月7日,七贤民俗村里,十对已牵手走过数十载风雨的金婚、银婚夫妻,以独特的汉式婚礼仪式见证彼此白头到老的爱情承诺。汉式婚礼,是汉民族传统的婚典形式,成于礼乐开国的西周。

  汉式集体婚礼惊艳亮相

  当日上午,七贤民俗村生态餐厅内一派喜庆,“咱给爸妈补婚礼”首届中原金婚银婚汉式集体婚礼在这里隆重举行。

  10时30分,伴着悠扬的古乐,十对身着传统汉式婚服的“新人”缓缓步入现场。“新郎”头戴方冠,“新娘”披红衣、佩凤冠,举手投足间,汉风古韵扑面而来。现场喜而不闹,亲属和游客的眼神都随着“新人”的身影移动。

  不过,这次婚礼的主角有些特殊,他们并非真正的新郎、新娘,而是一对对已经同甘共苦了数十载的老夫老妻。其中,有5对已是金婚,结婚婚龄超过了50年;还有5对的婚龄在25年以上,属于银婚。

  着我汉家衣裳,重现炎黄华美之衣冠。不光如此,“新人们”更行周礼,真正体验了一回传统汉式婚礼。婚礼现场,他们在赞礼官的带领下,逐一完成了沃盥、合卺、解缨、执手四个礼节。

  整个汉式婚礼持续了15分钟,在场的人们虽有些看不太懂,但每个环节都感叹不已,尤其是在分享了十对老夫妻执手偕老、不离不弃的爱情故事后,喝彩的掌声四起,感动的泪水闪烁。

  庄重讲究的汉式婚礼

  据此次汉式婚礼的赞礼官、中华国礼社社长刘杨介绍,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悠久文明,是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汉式周制婚礼典雅、庄重,是能够真正体现华夏传统文化的民族婚礼。周制婚礼没有奢侈的聘礼,没有铺张的排场,没有豪华的宴席,注重的是夫妇之义与结发之恩。

  “汉式婚礼礼节很复杂,共有沃盥、同牢、合卺、交拜、解缨、执手、谢宾等64项。因为这次是为已婚的老年夫妻补办婚礼,所以只选择了古礼中沃盥、合卺、解缨、执手四礼。”刘杨说。这四个礼节既是汉式婚礼中最具代表性的礼节、最为大众所接受,也非常适合这些已牵手走过数十年的老夫妻。

  据刘杨介绍,沃盥礼是指新人入席前的净手洁面,象征整个仪式的纯洁庄重。合卺礼,是将一葫芦剖成两个瓢,新人各执一半用酒漱口,葫芦苦、酒甘甜,有同甘共苦之深意,此俗后演变成吃“交杯酒”。解缨礼是指新郎解下新娘束发的丝绳,结发妻子的说法就来自这个古老的礼节。执手礼,即两人双手相对,十指相扣。

  刘杨同时也表示,汉式婚礼神圣庄重,过于严肃,现代人未必能完全接受这些传统礼仪。考虑到这些,主办方这次在取汉式婚礼精华的同时,也添加了一些现代元素,比如子女叩头献茶、老人拥抱接吻等,整个婚礼被不断推向高潮。

  白首夫妻诠释婚姻真谛

  同甘共苦数十载,再披嫁衣做“新人”,十对老夫妻心中更是感慨无限。

  58岁的杜本义是河南省非物质遗产、新乡长垣杜记油馔制作工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他和老伴崔美英已相濡以沫34年。他们用“无价”来形容自己这次经历。

  “汉式婚礼包含了许多知识,比如,男的要左手握右手在胸前,与肘相平;女的右手叉左手,虎口相交;两口子的手什么时候合、什么时候放,那都是有讲究的,这些专门有人教我们。”12月8日,再次回忆当时的婚礼情景,崔美英一边说一边用手比画,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记者了解到,这次汉式婚礼的每个流程和细节都是经过民俗专家严谨论证的,“新人”婚服、典礼音乐以及铜盆、葫芦杯等道具都完全按照汉民族传统,取“周礼汉婚”的精华浓缩而成。与此同时,由于汉式婚礼对礼仪要求较高,主办方还专门组织“新人”进行了古代礼仪知识的学习。

  “汉式婚礼很有意思,让人受益匪浅,这个活动叫我一辈子难忘。”眼中泪花闪动的崔美英对记者说。

  来自我市武陟县龙源镇的高庆祝、王凤娥夫妇也是其中一对“新人”。隆重庄严的汉式婚礼,让花甲之年的他们不禁回想起自己当年的结婚场面。

  “我们1976年结婚,婚礼简单得很,没戒指、没鲜花。他推着一辆自行车就把我推回了他家,送亲的人全在后面的大马车上坐。那个时候,亲戚朋友随礼,床单、脸盆已经算是高档的,大多是钢笔、纸画,有的甚至还送箩筐、铁锹。”61岁的王凤娥说着,有些不好意思地笑起来。

  尽管那个年代生活不容易,王凤娥和老伴依然风雨同舟,养育了一双儿女,生活甜美幸福。婚礼仪式上,当两个人紧紧拥抱在一起时,彼此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王凤娥悄悄告诉记者,老伴拿着一束红玫瑰和康乃馨献给她时,她强忍着没敢掉眼泪。“他有高血压,我怕他看见,心情会更激动。”王凤娥说。

  传统文化盛宴将不断呈现

  相濡以沫大半生的老人,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感动着周围其他人。

  来自郑州的李先生道出了不少儿女的心声。他说,为了子女,老人含辛茹苦、无怨无悔,但很多老夫妻结婚几十年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婚礼。在父母有生之年,为他们补办这样一个独特的婚礼,就是希望能弥补他们人生的缺憾,以表儿女孝心。

  到七贤民俗村游玩的王先生在观看了整个汉式婚礼后表示,相比较现代婚礼,汉式集体婚礼更节俭、环保,年轻人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从中深刻感受到了婚姻的真谛。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