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化焦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汉式婚礼仪式 穿越千年的婚姻礼赞
文艺名家走进师专校园
少儿系列剧《小龙人奇遇记2》 在七贤民俗村举行封镜仪式
传导朗诵技艺 诗满校园飘香
古老的农具 永恒的情感
《调水·水调》 毋浩纪实摄影作品展开展
柴战柱入选2014“中国文化 产业年度人物”候选名单
温馨提示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2月1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老的农具 永恒的情感

作者:本报记者 王爱红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武陟县龙源镇龙源村屈土成大爷用钐子演示如何收割麦子。
  本报记者 王梦梦 摄
 
   

  中国农耕文明悠远绵长,在数千年农业社会进程中,大批农具成为人们耕作的主角。然而,随着时代发展,如今它们大多辉煌不再,甚至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在七贤民俗村,一件件古老的农具从四面八方收集而来,一段段承载着永恒情感的记忆因此被永久珍藏。

  老农具,昔日农家必备宝贝

  12月8日,在七贤民俗村的一间库房,记者见到了两架木耧,亲切之感顿时涌上心头。

  作为从小在农村长大的80后,记者对播种麦子的工具——木耧一点也不陌生。在儿时的记忆中,木耧并不像锄头、镢头一样家家齐备,一个生产队的木耧数量有限。每到播种时节,木耧就被人们从仓库里抬出来,然后很多人家轮流共用一个。

  同行的年轻摄影记者不知此为何物,记者赶忙解释:“木耧中间的这个斗用来盛麦子,斗的底部有方孔,方孔处设计有一个活动的木头插销,可以随意控制方孔的开合及大小,播的麦子是稠密还是稀疏都由它决定。

  看着构造简单又奇特的木耧,年轻的摄影记者一边听一边频频点头。她感慨道:“这东西太神奇了,发明它的人肯定非常聪明。”

  记者的目光又被靠在墙角的一把犁吸引。犁,此前只在电视里才见到过,所以甚是好奇。记者试着挪动它,竟然非常重,最后是三个女生一起抬才使它扭身。

  老农具,承载无数情感故事

  看到墙角那把犁,36岁的何先生忍不住上前抚摸。何先生老家在南阳,这把犁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儿时。

  “小时候跟着爷爷去地里犁地,一干好几天,晚上就在地里搭个棚住,天天家人来送饭。有一次,拉犁的老黄牛像疯了一样,带着犁在地里乱跑,人都不敢靠前。最后等牛卧在地上时,人们才发现它的眼睛里有泪水。犁地很辛苦,老黄牛也许是真累了。”何先生沉浸在回忆里,那一幕仿佛也出现在记者眼前。

  正当记者与何先生交谈时,71岁的屈土成大爷从此经过。看到地上熟悉的农具,他立刻来了兴致,迈步走了进来。 “犁地可是个技术活,以前都是牲口拉。犁地时,撒完农家肥,再拉出牲口,然后开墒,压着牲口踩墒口,犁的地才是直线。”家住武陟县龙源镇龙源村的屈土成,说起这些,眉飞色舞。

  突然,他又抓起地上一个庞然大物说:“这是割麦子用的钐刀。割麦时,人手握木杆,身上还有个被带,后面是用柳枝编成的网兜,用来盛麦子,等兜里盛满麦子就倒到地上。”

  连拉带比画的老人兴奋之余,也不免有些失落:“四五十年没见过了,现在都是机械化收割,早不用了。”

  老农具,留住美好老家印象

  时光流逝,除旧布新,一直延续几千年的古老农具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在不断创新发展。拖拉机代替了犁、耙;栽秧机代替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脱粒机代替了石滚和黄牛;收割机将谷粒风干扬净,直接颗粒归仓……曾经辉煌的老农具逐渐被淘汰,离人们渐行渐远。

  “收购这些老农具相当不容易,越来越难了。在一些农村,许多人都把不值钱的农具当成柴火烧掉。”七贤民俗村副总经理董瑞召说。

  着力打造旅游文化商业综合体的七贤民俗村,一直把挖掘、保存、发扬、传承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使命。一切与民俗文化、非遗文化、农耕文化等相关的原汁原味的实物,都极力收集和保护。

  董瑞召告诉记者,他们用了两年时间,从黄河南北各地收集了上万件实物,农耕用具就有千种。为防止收购来的老物件氧化,他们还做了进一步处理,比如涂上一层油、放在橱窗里避免游客触摸,以加以保护。

  “来到这里的游客,看到这些农具,都很兴奋,许多人勾起了童年的回忆,不仅拍照合影,还会给孩子讲过去的故事。寓教育意义于其中,七贤民俗村也改变了传统旅游模式。”董瑞召说。

  如今,犁铧、木耧的时代已经过去。也许,当它们再次被提起,人们会满脸茫然,惊诧世间竟有如此笨重的东西,亦或历史的尘烟永久地将它们淹没。可是,我们不能否认,有一个时代曾经属于辉煌的犁铧、木耧和锄头。

  梦里的老家,在七贤民俗村,你一定能够找到她美好的印象。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