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就要努力做到最好。”这是中站区朱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宋文健对自己的要求。怎样做到最好,宋文健说:“上不负组织重托,下不负百姓期待。”
44岁的宋文健深知在基层当干部,心系民生、惠及百姓是关键。他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把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朱村街道属中站区城乡接合部,地处煤矿塌陷区,基础设施陈旧。改善辖区环境成为当地百姓最关心的大事。宋文健一上任便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查研究,听民声,解民意,他争取上级支持,协调辖区企业,修建了5600平方米的社区广场、435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15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及彩瓦棚菜场,改造了9座水冲式公厕,实施垃圾道封闭,绿化硬化路面,粉刷楼体墙面,改造下水管网,使辖区环境卫生得到了全方位改造和整治。
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为进一步提升综合治理能力,加快平安建设工作步伐,宋文健想方设法整合了公安、司法、综治、信访等多方资源,构建了500余平方米集便民服务中心、群众诉求中心、物业管理中心、治安防控中心、综合协调室、诉求调解室、治安巡逻队为一体的“四中心二室一队”多元化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民情信息网络作用,加大对不安定因素的排查调处力度。该街道在全市率先推行“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下沉机关、社区人员到网格中,搜集信息,发现解决问题,打造电子政务信息平台,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进一步畅通了群众诉求,深化了社会保障,细化了便民服务,化解了社会矛盾,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营造了和谐稳定社会局面。
面对社会弱势群体,宋文健带头开展“一对一”帮扶和多形式、多方式的助困、助学、助业、助残等活动。每年街道用在廉租房补贴、低保、计生、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救助方面的资金达200余万元,做到应保尽保,有困必帮,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在朱村街道工作的10年工作中,他坚持到辖区孤寡老人家中慰问,时常送上救助资金和物品。这些年,他跑遍了街道8个居民小区的家家户户,每个小区都有他接济过的困难群众。尤其是在每年夏季防汛和冬季严寒时节,群众的安危和冷暖是他最牵挂的。每逢此时,他总是跑到危房户家中走访慰问,查看险情,想方设法帮助危房户搬迁到安全处。曾有街道干部对他说,“宋书记,不能把精力都花到这些事情上呀。”宋文健应声答道:“群众利益无小事。”
民生问题做好了,发展辖区经济同样是重中之重。近年来,宋文健带领街道班子成员,研究制定了“工业强办,招商兴办”的发展战略,围绕中站区“化工产业园区、汽车配件园区、特色商业园区、物流园区”等产业链上的园区项目,找机遇,求发展。他多次牺牲节假日,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开展招商业务,洽谈对接项目。宋文健还身先士卒,深入辖区企业现场办公,协调用水、用电问题,帮助企业治理周边环境。宋文健经常对辖区职能部门人员说:“谁让企业不好受,我就让他不好受。”在朱村街道“吃、拿、卡、要”现象不见踪影。
近年来,朱村街道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地方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连续多年增幅名列中站区首位,辖区商贸企业由原来的6家发展到现在的12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原来的空白发展到现在的6家。2014年,该街道签约、洽谈、储备项目9个,总投资约25亿元,其中投资6亿元的危化运输项目和投资2亿元的豫力微波科技项目即将投入运营,投资10亿元的山西香港易高液化煤层气项目和秸秆制气项目正在跟踪洽谈。
廉洁奉公、忠于职守是宋文健始终不变的信念。多年来,他的清正廉洁、以身作则,不仅深深地影响着全街道干部职工,也使那些企图走后门者为之止步。他严格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章制度,带头管好自己的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不吃请、不收礼、不参加娱乐性活动,坚决反“四风”,打造了一支风清气正、团结奋进、真抓实干的干部职工队伍。
记者手记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宋文健深知作为基层街道党工委书记的责任重大。工作中,他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公仆,将百姓冷暖放心头,群众利益摆首位。诠释着自己说的,“无论什么事情,既然做了,就要努力做到最好。”
宋文健总是会给人那种为人朴实、做事精干的印象。10年来,他以饱满的精神、昂扬的斗志,投身到美丽焦作建设中,他始终牢记党性、宗旨、责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放在了党的事业上,受到了上级的认可、百姓的爱戴,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