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怀川人物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旱稻育种的追梦人
扫描二维码 新闻更精彩
市场定价:物业费改革的北京样本
“温暖包”让受助者的冬天不再寒冷
大学生择业须放平心态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4年12月16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旱稻育种的追梦人
——记焦作市第九批市管专家、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水稻研究所所长徐九文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图为徐九文在实验稻田里工作。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
 
   

  本报记者 王水涛 陈作华

  初冬的一天下午,暖阳斜照。沿市区工业路向东走到尽头,便可见到一处“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这里林木棽棽,畦田片片,我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水稻研究所便掩映在茂林田园之间。在此,记者走进了我市水稻育种专家徐九文的一方天地。

  育种专家的“候鸟生活”

  “这里环境虽然清幽,但对我们这些搞水稻研究的人来说,很少有时间享受这种清静。”市水稻研究所所长徐九文对记者说,“你们要再晚来几天,我们就去海南了,每年冬季都要到那里作水稻加代育种实验。”

  徐九文和他的同事共用一间办公室,办公室的陈设简单得近乎简陋,仅有的像样物件就是桌子上的电脑。“在办公室是育不出新品种的,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田间地头,办公室对我们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徐九文说。

  今年48岁的徐九文出生于博爱县阳庙镇(现示范区阳庙镇)聂村。他高考时报考了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毕业后被分配至焦作市农林科学研究院。由于当时我市从事水稻研究的专家较少,徐九文被分配到了水稻课题组(现水稻研究所)。从此,他与水稻育种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干,就是25年。

  徐九文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田间,就是在实验室。为了缩短稻种培育研发周期,2004年冬,他带领育种团队前往海南进行水稻加代育种试验,由此开始了长达10年的“候鸟生活”。

  冬天去海南是一种享受,但对徐九文来说,海南的生活并不惬意。每年11月中下旬他都要前往海南,对大约2000余个水稻品系进行加代育种,并亲自栽种管理。

  为了便于观察和管理,他租住在稻田附近农民的房子里,每天干完农活还要自己做饭。“刚开始到海南的那几年,我们还要烧柴火做饭,后来有了电饭煲和煤气,生活条件才有改善。虽然条件简陋,但大家为了一个目标一直坚持着。”徐九文说。

  10年的“候鸟生活”让徐九文与家人聚少离多,多个春节都是在海南度过的。在那里,他培育研发的“焦旱1号”“新稻8号”“新稻10号”3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豫粳5号”“豫粳7号”通过了省级审定。他近期选育成功的杂交粳稻“焦杂粳1号”,比我省主栽水稻品种“豫粳6号”增产12%~15%。作为我省首批自主研发的杂交粳稻新品种,该品种正在进行国家级试验鉴定。

  埋头十年育新种

  “育种是一个漫长且不易出成绩的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甘坐冷板凳的毅力。” 徐九文说。他默默地给自己定下了目标:走上了农业道路,就要搞出点名堂来。

  徐九文刚参加工作时,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水稻课题组主要承担省水稻旱种的试验任务。几年后,他开始思考,不能总替别人作试验,要走自主研发路子,选育适合当地种植的新品种。为

  此,徐九文奔赴中国农科院、国家水稻品种资源库以及辽宁、天津、江苏、云南、贵州等地的农科院及农业大学,搜集抗病、抗旱、抗虫等性状优良的水稻品种,开展杂交育种研究。

  通过种植观察、分析优缺点,徐九文将一些性状优良且适合本地生长的亲本加以杂交,把它们的优点集中到一个品种上,使之形成植株低、产量高、抗病害且抗倒伏性强的新品种。

  然而,这个过程极其漫长。“按照生长规律,每年只能对水稻进行一次杂交,还并不是次次都能成功,要想使一个品种的优良性状稳定,一般需要7~10年。”徐九文说。

  根据我市的种植条件,徐九文将旱稻品种的培育确定为研究方向。徐九文选择了云南的一个水稻品系与之进行杂交。经过长达5年的杂交选育,集中了多个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产生了,但其生长还不稳定,为了尽快得到性状稳定的品种,他决定在冬季到海南进行加代种植。

  2007年冬,徐九文来到海南,持续一个月的低温过后,其他地方的水稻研究员认为气温回升后不用管理,水稻也能如期生长。而徐九文没有听取他们的意见,组织人员抓紧时间对水稻重施肥,并在水稻生长期间不断观察稻穗开花、授粉情况。最终,徐九文收获了需要的种子。

  后来,这些种子经过3年国家试验,其生长期短、节水抗旱、抗病力强等特性得到了专家认可,该品种稻米口感好,品质达到国家优质二级米,这就是“焦旱1号”。2009年,这一新稻米品种成为适合黄淮地区生长的旱稻新品种,同年被种业上市公司合肥丰乐种业有限公司买断经营。目前,该品种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推广种植,面积达428.5万亩,累计增产稻谷21441.9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4.79亿元。

  为了“水稻上岸”那一天

  “种子种到地里后,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每天都要去看看,观察它的长势和生长习性。”徐九文说。

  2003年,当一个水稻品系培育即将检验成果时,出现了经费短缺的问题。如果放弃检验,之前的努力就将付诸东流。对此,徐九文果断拿出自己的积蓄缴付了参加试验的费用,并带领工作人员自费购买材料,自己制作试验标牌、纸袋等。

  “育种工作周期长,成功率极低,大部分育种专家一辈子可能连一个优良品种都培育不出来,但他们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徐九文说,“育种工作者一年要试验几千个水稻品系,而真正符合要求的可能只有两三个品系。”

  徐九文认为,育种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要有超前的眼光和正确的育种方向。他说,随着水资源越来越紧缺,“水稻上岸”“旱地直播”这种更加节水的种植方式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为此,他倾尽心血把节水旱稻育种研发作为主要研究方向。

  近年来,分子育种成为更加直接有效的育种方式。从2010年开始,徐九文带领水稻研究所与焦作师范专科学校、河南师范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了水稻分子育种研究,借此提升水稻育种效率。

  “种子选育成功仅仅是个开始,如何让新品种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实现稻谷增产、农民增收,还需要做机械、种植技术等配套工作,只有将多方面技术有机融合,一个新品种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徐九文说。

  “农业是一个艰苦的行业,只有真正热爱它的人才能坚持下来。”徐九文接着说,“一个人的能力再强,如果没有团队配合,就要走更长的路。所以,育种专家只有分享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快地抵达成功的彼岸。”

  记者手记

  敞开的衣襟、蓬乱的头发,记者眼前的徐九文看上去不像水稻育种专家,更像地地道道的农民。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工作在稻田,所以看上去很‘农民’。”初见徐九文,记者感到他为人朴实,说话更朴实。

  长期以来,我市粮食作物以小麦和玉米为主,采访徐九文后记者才知道,我市还有水稻育种专业人员,并且我市的水稻研究所是全省地级市中仅有的几个水稻研究机构之一,已培育出了多个经国家和省级审定的水稻新品种。

  采访徐九文,让记者对我市的农业专家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了解。为了培育适合旱地种植的水稻品种,他把一年当成两年用,每年冬季都要到海南去作水稻加代育种实验。栽培、观察、管理、授粉……他事必躬亲,把秧苗当成孩子一样呵护。由于长期下田,他总是脚穿高筒胶靴,脚气严重时甚至发生溃烂。

  吃水不忘挖井人,吃粮不忘种粮人。在端起香喷喷的米饭时,我们不能忘记辛勤育种的农业专家。在此,让我们向徐九文和他的同事们致敬!

  “我有责任让焦作人民吃上自己种植的旱稻大米。”

  ——徐九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