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会琴
在学生眼里,他似乎是一个每天充满活力、可爱的正在长大的“老班”,学生经常亲昵地叫他“恺哥”,他就是市十一中学教师王恺。
2009年,王恺大学毕业后,到自己的母校市十一中学当了一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他始终信奉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古训一语道破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他在课堂教学中保持风趣幽默、轻松自然,放弃严肃呆板、条条框框的灌输教学,既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又改善了师生关系。学生们用“王恺的课堂很友爱”来评价他的教学。
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王恺一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和请教老教师。他还经常观看网上各地市名师的教学视频,订阅生物教学核心期刊。2012届,他担任班主任的高三13班学生在高考中成绩优异,毕业生相继被中南大学、西安空军工程大学、郑州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多所名牌大学录取。现所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高二6班更是在同年级平行班中成绩出类拔萃,遥遥领先。他本人也通过努力获得了六次校级“优秀班主任”称号,在学校的优质课比赛中还获得了一等奖。
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为了努力打造最完美的班级、最优秀的集体,王恺开动脑筋,遇到问题对症下药,想出最能被学生接受、最理想的解决办法。现在学生带手机入校园,上课玩手机,考试作弊用手机的现象十分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恺从电视节目中受启发,到商场自费买了两个能钉在墙上的收纳袋,并在每个口袋上写上名字,每天要求学生养成到校就关机并自觉上交手机入袋的习惯,从此彻底改变了课上学生不专注听讲埋头玩手机的习惯。
一些巧妙的班级管理手法虽然不可少,但真正走进学生群体,融入集体,让学生真心地接受你,才是班主任管理的精髓。为此,他以校为家,除了晚上以及必须在办公室里解决的工作问题外,他几乎吃住在班里,陪学生度过每一节课、每一个课间,共同体会着高中生活的酸甜苦辣。
有爱才有教育。每个学生的成长可能各不相同,但不变的是都需要关心和鼓励。2012年刚刚进入高三的冬天,那时正是高三最关键的一轮复习阶段。王恺担任高三13班的班主任,班里有一名女生家在外地,本人住校,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境贫寒,所以每天生活简朴。一天夜里11时,王恺已经躺下睡了,突然接到学校宿舍管理员打来的电话,说该女生高烧39摄氏度,要求学生立刻与家长联系返回家中治疗,但父母远在外地并且电话始终无法接通。于是,王恺毫不犹豫地穿戴整齐,并带上厚衣服骑车将这名女生从学校接了出来,带着她到医院看病,并守护她至凌晨3时,输完液后将她安排在家中由妻子、母亲共同照顾了她两天。在当年的高考中,这名女生顺利地考上了一所本科院校。她的父母为此特意赶到学校,拉着王恺的手说:“孩子生病那次,她的哥哥也正好在老家出了车祸,是您对她无微不至的关心使得我们不至于牵挂太多,感谢您的付出,更庆幸在孩子求学路上能遇到您这样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