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水涛 陈作华
在孟州市的河南省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内配”)技术研发中心大楼产品展厅,摆放着各种型号、各种材质的气缸套,这些气缸套被销售到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装配于商用车、乘用车、农业机械、工程机械等多种用途的内燃机。
目前,中内配气缸套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38%,国际市场占有率达10%。该公司很多产品能够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公司技术研发中心主任邹悟会功不可没。
立足前沿搞研发
“气缸套作为发动机的核心零部件,气缸套—活塞环—活塞是发动机中最重要的运动件摩擦副,其摩擦功损失占到了发动机摩擦功总损失的50%~65%。气缸套的结构、材料、加工精度、内表面润滑特性与活塞环—活塞配副性能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环保性、可靠性。”邹悟会介绍。
2010年担任中内配技术研发中心主任以来,邹悟会不仅要根据公司发展规划、市场变化、行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制定技术研发方向,而且要坚持带领科研团队完成一项项科研项目,参与到科研项目的技术攻关之中。
“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占据高端市场,避免同质化的竞争,研发必须走在行业前列。”邹悟会说。为此,中内配与多家高校合作,成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每年都会有一到两个项目由多个博士参与研发。
2012年,中内配技术研发中心申报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公司专门投资4500万元建立了实验中心,购置了国际先进的实验设备,从气缸套摩擦磨损试验到发动机整机的运行试验,全部都能在该实验中心实现,中内配也成为国内气缸套行业唯一一家拥有如此齐全设备的企业。
在邹悟会的带领下,中内配技术研发中心每年主持研发新产品130多种、160多个批次,当年研发产品能够投入批量生产的比例达到18.5%,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约3000万元。经过多年发展,中内配研发的不同材质的气缸套由最初的10种增加到现在的22种。无论是新材质研发能力,还是气缸套表面处理技术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接受记者采访的次日,邹悟会又将启程前往位于美国底特律的研究中心,进行至少两个月的科研交流,了解行业新的发展方向,确定公司今后发展的技术方向。
璞玉雕琢方成器
如今的邹悟会能在气缸套科研领域意气风发,其背后是执着追求、不懈努力的艰辛付出。
1998年,23岁的邹悟会从陕西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选择工作时,邹悟会只投递了两份简历,其中一份就投给了中内配,很快他就收到了中内配的聘用回复。然而,此时的邹悟会对中内配并不了解,对气缸套也几乎没有概念,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这里。
按照当时的规定,邹悟会如果离开陕西就业,就得退还给陕西省教委3000元的委培违约金,邹悟会东拼西借还上了这笔钱,他也悄悄立下心愿要先把这笔账还上,并要在工作的第一年给家里拿回去1000元钱。可是刚开始工作时工资低,为降低开支,他就和同学一起做饭,即使这样到过年仍没存够
1000元钱,为让家里人放心,他就向公司提前支取工资。
生活的困顿邹悟会还能忍耐,然而工作并没有如他所愿。“当时作为一个学习机械电子专业的大学生,本以为来公司是搞技术的,没想到直接进车间当了一名工人。”邹悟会内心产生了波动。进入公司后邹悟会成为了一名车间机床操作工,给一些老工人打下手,在生产线上,一个毛坯缸套重几公斤,上一天班下来要搬运1~2吨的东西。邹悟会还是坚持下来了。
一年后,邹悟会被调到了公司质量部,主要做质量检验过程中的仪器、标识设备等机械设备的维修。在这个过程中,邹悟会接触到电器维修、激光、气动、液压等技术行业,也经历了较为全面的专业锻炼。
2000年,公司股份制改制后,邹悟会通过竞聘来到了公司技术中心,开始参与到一些科研项目的技术攻关之中。2002年,他参与研发了多元合金化铸态贝氏体新材料气缸套。这种气缸套具有耐磨性高、抗冲击韧性高等特点,并且通过了美国康明斯公司的各项台架试验、耐磨性试验、抗穴蚀试验和抗拉缸性能试验等方面的机械性能测试,各项性能均达到相关技术标准要求,成为国内首家进入美国康明斯零部件全球采购体系的气缸套生产企业。该气缸套也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目前该材质被广泛供应于中国重汽、玉柴,德国Daimuler、美国Navistar等国内外主机客户。
在技术中心,邹悟会的才华得到了进一步发挥。2002年,他被评为孟州市科技带头人,同年开发的外径均布毛刺气缸套获得焦作市优秀新产品一等奖,2003年开发的康明斯C系列气缸套和外径均布毛刺气缸套均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
科技创新无止境
随着企业的发展,中内配也意识到企业唯创新者强,要开拓国际市场,就必须加大研发的投入力度,只有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拿到更多的订单。2006年,公司又成立了研发技术中心,配备了专业研发团队,并专门建立了研发车间,从铸件到精加工,该中心有了自己的实验基地。
邹悟会此时凭借出色的研发能力,升任该中心副主任,主管科研开发。从此,科研成了邹悟会生活中的全部。为了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市场发展方向,邹悟会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一时间都在外地出差,通过与客户交流确定研发目标,做开发策划研究。
2007年,中内配想要成为北美商用车及发动机生产巨头Navistar公司的气缸套供应商,但前提必须要先满足其对气缸套内部高频淬火技术的工艺要求。然而,公司当时还没有相关设备进行研发。为了在规定时间内拿出产品,邹悟会带领技术人员到郑州、洛阳、三门峡等地找厂家试验,但均以失败告终。
眼看再拿不出样品就会对公司造成巨大损失,邹悟会继续寻找能够进行相关技术研发的设备,最终找到了上海的一家德国公司。他白天黑夜都泡在实验室里,经过45天的技术攻关,终于做出了样件,经检验产品淬火层的硬度和深度等各项性能均达到对方的技术标准要求。
2009年,邹悟会成功主持研发了高性能柴油机高频感应淬火气缸套项目。该项目所应用的表面强化技术使气缸套耐磨性能提高了90%,达到80万公里不大修的优异性能,是气缸套表面强化处理上的又一项新突破,目前该技术已被国内外广泛应用。
这段经历让邹悟会快速成长,他不仅开阔了眼界,而且了解了发动机的整机技术,包括某个零部件现用的传统技术和将来发展的趋势,以及这种发展趋势对气缸套带来的影响、提出的技术新要求。
多年来,邹悟会先后负责了美国Navistar、GM、Frod、Cummins,巴西MWM,法国PSA、John Deere,德国Daimuler、MAN,意大利FPT和国内各大主机厂新产品及升级产品的开发工作;承担国家火炬计划1项,河南省产业化项目1项。
“气缸套研发不是仅仅满足客户图纸上的要求,把图纸变成实物只是研发活动中一个小的环节,但研发不能跟着客户走,要引领技术就必须有自己的东西,就要做出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技术研究发展路线,这样才能走在时代需求的前面,引领新技术的发展。”邹悟会说。如今,邹悟会正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向着更高的技术领域前进。
记者手记
一身深色工作服、微乱的头发,厚厚的眼镜片,若不是他自报家门,记者很难相信眼前这个中年人就是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引领气缸套行业技术潮流的那个人。
从一名普通的大学毕业生到一个行业技术的领军人物,邹悟会的成长经历完美地诠释了一名普通人成功的过程。他没有过人的天赋,但他甘于寂寞,一步步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他也没有丰富的人脉,但他没有忘记自己当初的梦想,依靠自己的实力把握住了每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在长期的工作中,邹悟会深知创新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意义,这也成为邹悟会生命的全部。在工作中,他时刻都在思考如何让工作变得更加有效,如何设计研发出更符合市场需求、更有竞争力的产品。中内配展厅中,各种型号的产品、遍布全球的销售网络图、一项项荣誉证书都是对邹悟会最好的回馈。
虽然已经取得了如此的成就,但是邹悟会仍在向着更高的目标继续前行。他不停地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客户需求、掌握行业科技发展前沿,探索未知的世界。邹悟会为何如此执着?他说要干一行爱一行。这简单的一句话说易行难,但邹悟会做到了,他始终坚持在该行业砥砺前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