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视觉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刻在南水北调世纪工程中的记忆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4年12月1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刻在南水北调世纪工程中的记忆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12月12日,张小平(左)和老伴赵素珍(右)携孙子兴高采烈地走在南水北调焦东路桥上。
  2009年9月25日,位于山阳区新城街道恩村三街的张小平家的老宅院拆迁时,张小平百感交集。
  2010年2月13日,农历大年三十,张小平一家在租住的房子里包饺子。遗憾的是,其年迈的父母亲在搬迁后相继去世。
  子孙满堂,张小平和老伴赵素珍享受着天伦之乐。
  12月13日,张小平站在南水北调南侧山阳路桥辅道上介绍自己现在居住的小区。
  远景规划今日得以实施。(摄于2009年4月30日)
  一位市民推着孩子在南水北调宣传标语前走过。
  昔日的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摄于2009年6月3日)
  今天的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摄于2014年5月20日)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影报道

  2014年12月12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中线全线正式通水。

  这一天,对于63岁的张小平来说是渴望已久的。

  也就在这一天,站在南水北调南侧山阳路桥辅道上的张小平心潮澎湃,异常兴奋和亲切。兴奋的是,这一泓清水送京津的夙愿也有自己的一分功劳;亲切的是,脚下曾是养育了自家几代人的老宅院。

  张小平,山阳区新城街道恩村三街人,早年当过兵,曾在我市一大型企业担任过领导职务,摸爬滚打多年,和所有普通人一样苦苦经营着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当时居住的房子是其父亲1976年在老土坯房的基础上翻盖的大瓦房,后又多方努力,在1998年翻新盖起了一栋二层小楼,日子可谓过得红红火火。

  2008年年末,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一天天临近,张小平一家的生活完全被打乱了。

  2009年的一天,老宅院在一阵机器轰鸣声中,轰然倒塌。

  “我记得非常清楚,那一天,天气异常晴朗,湛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张小平回忆道。

  当时搬迁时虽然一脸的茫然,但身为老党员的张小平坚信,困难是暂时的,明天的生活一定更加美好。为了国家工程,张小平泪别故居,毅然决然带着年迈的父母和儿孙租房子住。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的奉献。

  那一年的春节,张小平一家9口人是在租住的房子里度过的,包着饺子,也其乐融融。

  在期盼中,2010年10月,南水北调安置房得以交工。按照搬迁安置协议,张小平住进了依河而建的秩序井然的高档小区,搬进了宽敞明亮的安置房。张小平的心豁然亮堂了许多。

  “我做梦都没有想过这辈子能过上如此幸福的生活,而且还来得这么快!”一辈子勤劳持家的老伴赵素珍由衷地说。

  现在,张小平居住的小区有13幢26层的高层楼房,18幢多层楼房,社区初具规模。

  漫步在社区林荫小道上,搬迁户个个笑脸绽放,家家户户过上了舒心幸福的生活。

  聪明的张小平还拿出多年的积蓄,在挑选房子时,果断地买下了100多平方米的地下室搞了个小经营,当上了小老板。政策好了,理念新了,心情舒畅了。每天邻里朋友在此小聚,喝茶唠嗑,生活有滋有味。

  张小平只是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搬迁户中舍小家为国家、无私奉献的一个缩影。

  曾几何时,为确保中华民族水利史上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焦作城区所辖区段的村庄、单位和广大居民顾大局识大体,放弃了许多个人既得利益,高风亮节,一片丹心,一切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让路。

  我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唯一穿越中心城区的城市。城区段全长8.82公里,涉及解放、山阳两城区的3个办事处13个村。南水北调城区段总干渠及跨渠桥梁建设共完成征迁3890户、15532人,拆迁房屋93.6万平方米,迁建企事业单位37家、专项设施672项,移交工程用地3779.23亩。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