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消息,12月12日,国家质检总局通报了13种净水器抽检不合格产品。此后几天,北京市卫生计生委组织全市卫生监督机构对154家大型商场、超市进行监督排查,截至目前,尚未发现该13种不合格产品。今年卫生监督部门共检查各类涉水产品生产、经营企业650家,合格624家,总体合格率为96%。(据人民网)
乍看之下,96%的涉水产品合格率似乎很高,应该能让人放心。但仔细分析一下,如此高的合格率其实并不足以让人放心,甚至还有点让人担心。
其一,以涉水产品的卫生质量合格率有多高来取代整个涉水产品质量,继而得出涉水产品“可以放心”使用的结论,有明显误导消费者之嫌疑。现实当中,关于涉水产品的投诉很多,并涵盖了质量缺陷、厂家虚假宣传、售后服务不完善等诸多问题,“总体合格率96%”的结论本身很值得怀疑。
其二,对涉水产品的质量,国家目前有《家用和类似用途水净化装置通用要求》《家用和类似用途饮用水净化内芯通用要求》两个标准,前一项国标完善了净水器在电器性能方面的标准,具体内容包括净水器的总净水量、功能效率、噪声等。后一项国标针对的是净水器内芯。而这些指标得由质监部门来检测,不能仅凭卫生监督机构的一次监督排查,就简单得出所谓的合格率。
其三,即便卫生监督机构对涉水产品质量进行了全项目检验,且合格率很高,有关部门也依然无权对涉水产品质量说满话、打包票。至多只能说,接受抽检的某几个批次、品种的涉水产品质量是合格的。
老百姓期待拥有健康安全的涉水产品,这需要企业的诚信和行业自律,更需要严格的监管,而不是看上去很美的数据。而涉水产品质量现状是好是坏,消费者心里自有一杆秤。站在对消费者负责的立场,任何社会公共机构在发布质量数据时,都得一是一、二是二,秉承客观全面的原则,千万别耍小聪明,以一两次所谓的抽检结果盖棺定论。否则,非但达不到“救市”之初衷,反而会影响政府机构的公信力,让百姓付出健康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