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焦作新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村民致富的“领头雁”
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关于开展劳动密集型企业 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的公告
孟州市个人PCT专利申请 实现零的突破
“黑陶村”走上富裕路
“俺家的肉牛 会卖个好价钱”
为了149万人吃上安全水
狠抓矿产执法监察工作
图片新闻
党建顾问团受欢迎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2月22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黑陶村”走上富裕路
本报记者 杨丽娜 沁阳市山王庄镇盆窑村报道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第一脚跨进沁阳市山王庄镇盆窑村,就觉得它跟一般的农村不一样:水泥路笔直,村民房子整整齐齐,街道两旁的女贞树枝繁叶茂,给冬天的村庄增添了生气。“村里有环卫队,15个人每人都有承包的路段儿,天天扫天天清,一点儿也不马虎。”前来接待的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吴小宝说。夹在焦枝铁路和焦克公路两条晋煤外运的咽喉要道之间,在煤灰飞扬中能“独善其身”,盆窑村不简单。

  “关键是跟钱说话,村里有钱了,啥事都好办。”做了十几年的当家人,吴小宝把村里的事儿看得透透的。

  盆窑,因烧制瓦盆而得名,这个手艺曾让村民养家糊口。但随着塑料和铝制品的兴起,陶器慢慢退出了日用品的市场。群众没了生意,村里发展也困难。盆窑村何去何从着实让两委会班子费了番脑筋,最终一个大胆的想法出炉了——修建铁路专用线。

  背靠太行山,门口就有火车站,这就是资源。1984年,利用焦枝铁路穿村而过的优势,盆窑村采取村民集一点、村委会出一点的办法,筹资500万元修建了长900多米的铁路专用线。“这应该是全国第一条由农民修建的铁路专用线吧。”想起当年,吴小宝满怀感慨。

  专用线有30个货位,主营煤炭储运。见到效益后,该村又相继建设了两条铁路专用线,发展煤炭储运货位100多个,村里年收入增长到了100多万元。为进一步增加集体收入,该村又筹资120多万元购买4台铲车,服务铁路专用线的装车、卸货,仅此一项,年可收入50万元左右。

  有钱好办事,盆窑村在这一点上不含糊。村庄建设全部按照规划走,私搭乱建的一律拆除,接着硬化路面、装路灯、植树绿化,怎么好看怎么来;村里家家户户水管里流动的井水来自370米的地下;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年可领到300元敬老金;考上大学的孩子有1000~5000元不等的奖励……最让人羡慕的是,这个远离城区的村庄竟然敷设了天然气管道,明年初就能通气。

  富不忘根,盆窑人血脉中始终流淌着陶艺匠人的基因。在该村的黑陶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2011年,村里筹措资金50万元成立了黑陶工艺厂,以每人每月额外补贴1000元生活费的待遇,吸引村里年轻人进厂学习,传承这门技艺。如今,“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声如馨、硬如瓷”的黑陶已经远销北京、天津、浙江、陕西等地,成为盆窑村闪光的名片。

  难怪俗话说:“不行三辈好,来不到盆窑。”到盆窑村走一遭,记者心里感叹:果不其然。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