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作大学校园内的未来大道旁,“院士工作站”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这里是我市进行“四大怀药”研究的一个新的制高点,这也是我省唯一一个依托专科院校建立起来的院士工作站。该院士工作站为何能够落户到焦作大学?这与该校科研处的董春红不无关系。
挑战自我 打开成功之门
1993年7月,19岁的董春红从焦作大学化工工艺专业毕业,从近千名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直接留校的两名大学生之一。
董春红留校后做行政工作,但董春红心中有一个梦想——走上讲台,当一名大学教师。为此,她再次踏上求学之路。1996年,董春红考取河南师范大学精细化工专业,随后又顺利考上了该校硕士研究生。开始读研究生时,董春红刚刚结婚,但为了课题研究,她毅然离开丈夫,一头钻进实验室,为了方便实验,她直接住进了实验大楼。
上世纪90年代,艾滋病、乙肝等病毒传染性疾病引起全世界广泛关注,但治疗这类疾病所用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我国还没有此类药物所需原料药的生产技术。从事有机化学研究的董春红,初生牛犊不怕虎,她选择了核苷类药物中的腺苷作为突破口,和一位师兄开始了该课题的攻关研究。
确定了研究方向后,董春红无时无刻不在思考着实验方案和数据。一次周末她刚回到家,突然想到了一个解决腺苷结晶的方法,不顾外面的瓢泼大雨和家人的苦苦挽留,董春红又踏上了返校的火车,连夜开展实验研究。
2001年,当实验进行到紧要阶段时,董春红发现自己怀孕了,短暂的喜悦过后,她又像往常一样投入到实验中,每天仍是第一个来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本以为年纪轻、身体好的董春红最终还是出现了意外,怀孕两个月的她突然晕倒在了实验室,虽经医院紧急抢救,孩子还是没有保住。
心里充满了愧疚和痛苦的董春红在家稍加休整后,就继续投入到了实验中。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仅如何使腺苷结晶就用了半年时间。经过两年多的实验,腺苷合成实验终于取得了成功,并顺利投入产业化生产。
使用化学合成法生产核苷类药物,不仅为国际首创,还打破了国外对核苷类药物生产的垄断,填补了国内核苷类药物生产的空白,使我国抗艾滋病及抗乙肝病毒的新药研发前进了一大步。该研究成果被河南省科学技术厅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荣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优秀奖。腺苷的研发成功为董春红在核苷类药物研发方面打开了一扇大门,她先后又参与完成了胞苷、尿苷、5-氟胞苷、2-氯腺苷等10余种核苷类药物的合成与研发工作。
重返母校 构建科研平台
获得如此成就时,董春红年仅27岁,她也因此顺利拿到了有机化学专业理学硕士学位。此后,董春红又考取了中国科技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的博士,继续开展相关专业的研究。
2005年,董春红博士毕业,她面临着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择:导师帮她联系了一家美国著名科研机构,希望她继续走科研道路;她的母校急缺高层次人才,希望董春红能够重回母校工作。
一个是美国大都市,一个是山边小城市;一个是享誉全球的科研机构,一个是科研实力薄弱的专科院校。当董春红辗转反侧,犹豫不决之时,父亲告诉她:“做人要厚道,要懂得知恩图报。”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董春红还是回到了培养过她的母校。
董春红成了焦作大学当时最年轻的博士,并被任命为该校的科研处处长,主管科研学术工作。然而,当时焦作大学的科研工作几乎停滞,学校也没有科研氛围,董春红更没有进行高层次研究的科研平台。
董春红认为,高校最重要的学术灵魂是教师要有科研创新精神、学校要有学术氛围。董春红从如何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入手,规范科研项目立项、科研经费发放、科研成果审定等制度,随着制度越来越规范,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申报科研项目,从原来没有科研立项到如今每年约有100多个立项,极大地推动了学校的科研工作。
董春红还创办了金秋学术论坛,在每年秋季集中一个月时间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焦作大学进行学术讲座。随后,董春红又将该论坛变为名师论坛,全年不定期地邀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报告。
在完成科研处的日常行政工作之外,董春红还承担着相关专业的教学任务,主动要求教那些别人不愿教、不好教的课程。她先后承担了《仪器分析》《精细化工》《分离富集》《商检技术》《有机化学》等十余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被领导和同事称为“万能教”。
立足本土 助推怀药研发
焦作大学作为一所地方院校,缺乏高端的科研平台。为此,董春红结合焦作大学的定位和我市的特点,积极遴选科研方向。
随着我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四大怀药”成为我市对外交流的一张名片,开发与研究“四大怀药”成了我市科研重点支持项目。在此背景下,董春红将“四大怀药”作为自己科研开发的新方向。
“大家都说‘四大怀药’好,但究竟好在哪里,目前还没有系统的研究,尤其缺乏科学数据的论证。”董春红说,“由于科研能力的制约,我市对‘四大怀药’的开发还处于粗加工阶段,进一步研究‘四大怀药’是我们要攻关的课题。”
为了提高我市“四大怀药”的科研水平,董春红多次前往北京、上海、郑州等地,拜访众多院士、专家,最终选定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合作,在焦作大学建立院士工作站。经过不懈努力,董春红终于用她的诚意打动了上海药物研究所的专家。2011年,河南省“四大怀药”院士工作站落户焦作大学,成为我省唯一一个依托专科院校建立的院士工作站。
在“四大怀药”研究中,董春红首先选择了怀地黄作为研发对象。她说,怀地黄具有很好的药物功能,而她的科研项目就是利用现代化学分析法,准确分析怀地黄中的有效成分,使怀地黄加工更有针对性,更加科学合理。
此外,董春红还搭建了河南省高校“四大怀药”分离提取中心等多个研究平台。“目前,研发能力不足仍是制约‘四大怀药’发展的瓶颈,要想使‘四大怀药’充分走向市场,必须尽快完成基础研究工作,使之拥有完整的科研理论支撑,提升‘四大怀药’的公众认可度”董春红说。
记者手记
开创核苷类药物的化学合成法,填补国内空白,打破国外垄断,将这一成就与一个27岁的姑娘联系在一起,一定会让很多人惊讶。
当记者走进董春红的科研世界,感受到的是她“拼命三郎”的形象。为追求学业,她新婚不久就独自一人住进了实验大楼,这一住就是两年;面对艰辛的化学实验,刚怀孕的她即使流产也毫不退缩。拥有这样的精神、这样的意志,董春红取得了成功是必然的。
在董春红身上,记者看到了拼搏进取、不懈追求的精神。虽然起点低,但她不甘心庸庸碌碌,而是从自身挖潜,不怕吃苦,向心中的目标一步步前进。她不断挑战自我,仅用8年时间就完成了其他专家至少需要11年才能完成的课题。
更可贵的是,当董春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时,她抵挡住了外面的诱惑,毅然回到生她养她的怀川故土,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回馈给故乡。她的选择充分体现了一个人最朴素的情怀,值得每个人学习体会。
时代需要这样的专家,笔者更希望像董春红一样的好专家能够多些、再多些。
“一个人起点低不可怕,只要敢于挑战自我,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董春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