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树勋
本报通讯员 张 攀
新兴产业增长快于传统产业、服务业增长快于GDP和第二产业、传统产业不断改造升级……今年年初以来,承担转型示范重任的示范区不负重托,强势发展,亮点纷呈。前三季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74.7亿元,增长12.5%。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5.6亿元,增长1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3.9亿元,增长2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1.6亿元,增长13.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6.43亿元,增长22.17%,其中税收收入5.28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达82.19%。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市第一,经济运行整体健康平稳。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跻身全省“十快”产业聚集区行列。
思路清晰,迈开新步伐。按照省、市对示范区建设的要求,示范区在对接焦作市城市总体规划、焦作市水系规划和示范区概念性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体两翼”、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确定了围绕“一城一区一改造”(城市建设、产业集聚区建设、城中村改造),加快推进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和重点项目建设、高成长性服务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新型社区建设、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六项重点工作的思路。组建重点工作推进小组,制订行动计划,明确责任领导、牵头部门、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配套建立周例会、月调度、季观摩的工作推进机制;成立督导考核领导小组,实行周通报、月考核公示,年底严格兑现奖惩。通过理清发展思路,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通过建立高效工作机制,加快了工作进度,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浓厚干事创业氛围。
“十大建设”,集聚新潜能。示范区对市“十大建设”涉及示范区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均明确牵头领导、责任单位,与市直职能部门、施工单位加强对接、搞好沟通,加快推进用地移交、征地拆迁、环境保障等工作,营造良好施工环境,保障了市“十大建设”在示范区的高效有序进展。截至目前,城市水系建设的大沙河一期河道工程、大沙河带状湿地主体工程已完工,绿化工程正加快推进;引黄入焦工程已完工并实现通水;大沙河聂村段、灵泉湖等工程的地面附着物清理工作已完成。新河中央商务区清点和南外环路示范区段补偿兑付、地面附着物清理工作进展顺利。
六项重点,激发新动力。示范区一是培育百亿产业集群,加快重点项目建设。1~9月份,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达142亿元,增长17.2%;中小企业异军突出,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5.9%;健全服务企业长效机制,帮助解决用地规划、基础设施、供电、融资等方面的问题,支持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宇建矿业成为我市首家在“新三板”挂牌企业。在建项目109个,5个省重点建设项目、42个市重点建设项目超额完成全年投资计划,48个项目竣工投产,61个项目进展顺利。强力推进大江重工、光源电力、华晶金刚石、天宝桓祥、科技总部新城、三维国贸中心等8个市定投资10亿元以上重点战略支撑项目,截至10月底,完成投资32.9亿元,占年度投资目标的83.3%,按时间完成了投资进度。二是以电子商务为突破口,培育发展高成长性服务业。规划建设焦作市电子商务产业园,投资1.7亿元建成园区一期8万平方米的电商集中办公区,配套建设水电气暖、消防等基础设施,浪潮云计算中心、新浪河南、百度区域运营中心、阿里巴巴产业带等15家知名电商即将入驻。三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世纪路、中纬路、文丰路建成,生态公园、中原路污水泵站和云阳路、建业路绿化工程完工,南洋路、黄河路等7条道路在建,拉大了路网框架,完善了城市功能。四是推进城中村改造。进一步完善城中村改造政策,完成了核心区村庄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和安置拆迁投入盈亏平衡测算工作。五是加快社会事业项目建设。河南理工大学附中续建工程、宁郭镇卫生院病房楼、文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楼完工,投资1600余万元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韩公教育园区、张庄中学扩建工程、原博爱三中维修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六是发展现代农业。蒙牛乳品产业化集群成为河南省畜牧二级产业化集群,年总产值突破50亿元;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7家,总数达到214家;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700亩,总数达到3.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8.9%;投资560余万元完善农村农田水利、安全饮水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
招商引资,锻造新引擎。截至10月底,示范区实际利用市外资金58.1亿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48.1亿元,完成外贸出口2510万美元。通过实施全员招商、小分队招商、企业招商,发展新型业态,延伸产业链条,引进了一批高科技、大规模的重大产业支撑项目。共签约各类项目93个,总投资142.7亿元,总投资18亿元的航空航天3D制造产业园、总投资10亿元的浪潮集团云计算中心、总投资7亿元的银江股份智慧焦作建设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河南中烟集团功能塑料膜项目等一批大项目成功落地。
科技创新,促升新高度。示范区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技强区战略,着力构筑自主创新高地。全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常态化合作的企业46家,建成产学研联合体40个,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60余个,引进和推广技术100余项,实现了年度消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零专利”的目标。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已签约的4个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顺利实施。西安科技大市场焦作分市场成功落户。晶泰航空高性能铝基复合材料项目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科瑞森褐煤提质配套输送设备项目成功申报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卓立公司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刘维民院士合作建设的院士工作站通过审批。
幸福民生,提升新指数。截至10月底,示范区民生财政支出5.42亿元,占公共财政支出的71.4%。全市2014年10项重点民生工程涉及示范区的工作得到有效推进,支农惠农、教育、文体卫生、就业、民政、社保等方面的市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美丽乡村建设、蓝天雷霆行动、平安建设、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设等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受到了群众欢迎。除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之外,认真做好具有示范区特色的农民养老保障工作,截至10月底,发放养老补贴1767万元、被征地农民养老金167万元。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修缮乡镇敬老院;推行农村互助养老,新建6所农村幸福院。安全生产大局稳定,没有发生大的安全事故。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实行网格化管理,妥善解决群众诉求,公检法司及综治办等部门共排查社会矛盾纠纷2329起,化解2289起,化解率98.2%。
教育实践,创造新效能。全区180个党组织和5848名党员积极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体党员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等方式,征集各类问题和意见建议2850余个,梳理汇总为326个,已办结270个。各级各部门召开了高质量的专题民生生活会或组织生活会,经历了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锻炼,碰撞了思想,增进了团结,推进了工作。围绕完善民主集中制、加强作风建设、提升工作效能等方面,区级层面新建制度26项、修订制度4项、废止制度1项。
廉政建设,凝聚新能量。示范区一是落实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出台党工委落实主体责任的9项制度和纪工委履行监督责任的7项制度,督促领导干部知责、履责、担责。二是支持纪工委执纪监督。纪工委聚焦主业主责,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初核案件20起,转立案14起,依法依纪处分21人。加大对“四风”问题的明察暗访力度,对违反作风纪律规定的9名当事人予以通报批评。三是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完善规章制度,规范交易活动,1~10月份,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受理各类招投标项目121个,成交金额4.19亿元,节约资金3207万元,相对增值率7.66%。四是推进财政改革。推进财政制度改革,理顺区与乡镇(街道)财政管理体制。加强预算管理,规范预算执行,实现了42个区直预算单位、6个乡镇(街道)的预决算和“三公”经费预算公开。严把政府投资项目资金运行关,强化项目投资控制和财政资金评审,完成183个项目的预决算审核,送审造价6.75亿元,审减7391万元,审减率11%。严把政府采购关,累计完成政府采购总额8792.7万元,节约资金698万元,节约率7.94%。强化“三公”费用支出管控,截至10月底,“三公”经费同比下降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