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城市瞭望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迎新年诉心声 管好城市为人民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2014年12月3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迎新年诉心声 管好城市为人民
——来自我市城市管理一线工作人员的新年寄语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图①为环卫工人詹玉萍在清扫绿化池。 本报记者 李文静 摄
  图②为夏香荣在做保洁工作。
  本报记者 李文静 摄
  图③为张玲爱在用遥控器控制垃圾箱升降。
  本报记者 李文静 摄
  图④为赵有鑫在查看案件回复情况。
  本报记者 李文静 摄
  图⑤为孙树军正在记录井盖损坏情况。
  本报记者 张 冬 摄
  ⑥
  ⑦
  ⑧
  ⑨
 
   

  核心提示

  当我们在城市里干净的街道上漫步时,习惯了市容秩序的井然有序,我们可曾想过,这一切都是通过城市管理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换来的。

  大街小巷,我们总能见到环卫工人忙碌的身影,他们每天早出晚归,用双脚无数次地丈量着城市的道路;刮风下雨,我们总能见到城管执法人员在街上规范着商户的经营行为,他们披星戴月,苦口婆心地规劝着占道经营的商贩。我们看到的是,天还未亮,环卫工人已在一线工作,用一人脏换来万人净;垃圾清运司机把城市垃圾运离城市;城管执法人员已提前上岗,规范流动商贩换来畅通的交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人,我们的城市才杜绝了有烟烧烤,堆放在市图书馆旁七年之久的垃圾山才被移除,主干道上的经营性大棚才销声匿迹……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在城市管理一线工作的人员,他们又有着什么样的心声呢?

  詹玉萍:把城市打扫得干干净净

  本报记者 李文静

  人物档案:詹玉萍,49岁,山阳区环卫处清扫一所环卫工人,28岁便走上环卫岗位,主要负责山阳路百货楼焦东超市附近道路的清扫工作。

  工作报告:12月24日12时30分,当多数人还在享受中午的休闲时光时,詹玉萍(图①)已经在路面上了开始了下午的清扫工作。其实,当日3时30分,詹玉萍就已经将路面清扫过一次。

  “没有风的时候还好,遇上寒风肆虐的天气,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路上根本站不住人,恰恰这时落叶最多,地面上刚被清扫干净,很快就会再次聚起厚厚的一层落叶。”詹玉萍说。

  市民很多不文明行为也为清扫工作增加了难度。路边的垃圾箱经常遭到破坏,造成垃圾撒落一地;道路两侧的商铺和摆摊的商户,垃圾随意丢弃……“一些生活垃圾还好清理,最难清扫的就是污水、污物,没有工具清理,有时候不得不用手清理。”詹玉萍说,“有时在车流中清扫垃圾,明明知道稍不小心就会发生危险,但还必须尽职尽责清扫干净。”

  新年寄语:2014年,市委、市政府为城区非在编环卫工人办理了“五险”,提高了环卫工人的幸福指数。在新的一年里,希望越来越多的市民能够理解环卫工作。

  夏香荣:营造良好的如厕环境

  本报记者 李文静

  人物档案:夏香荣,55岁,下岗再就业后在中站区怡光南路公厕从事管理工作。

  工作报告:12月23日15时,在中站区怡光南路公厕,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进公厕,正在打扫卫生的夏香荣(图②)快步上前搀扶老人。

  夏香荣负责的公厕附近有4个午托部、5个小区和一个老年俱乐部,平时如厕的老人和小孩比较多,除了完成清扫工作外,照顾老人孩子安全如厕也成为她工作的一部分。从7时到下班时间,除了吃饭时间外,她都在男厕和女厕之间反复清扫地面、擦拭门、水龙头、冲水器,不停地洗洗涮涮便成为夏香荣的全部工作内容。

  自从走上公厕管理岗位的那一天起,夏香荣便下定决心尽其所能干好这份工作,但不被理解、被误解甚至遭到辱骂的情况时常发生。遇到一些不能文明如厕的居民手纸乱扔等现象,夏香荣能做的只是默默地将卫生打扫干净。“不能因为个别人不自觉,就让公厕环境受到影响。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能尽心尽力地除去每一处污垢、清理每一处垃圾,营造一个良好的如厕环境。”夏香荣说。

  新年寄语:公厕管理工作,在别人看来又脏又累,甚至被人看不起,但这是我们全家人生活的主要经济来源,我很珍惜这份工作。在新的一年中,我要加倍努力,力争比别人干得更好、更出色。

  张玲爱:让垃圾中转站洁净如家

  本报记者 李文静

  人物档案:张玲爱,49岁,中站区环卫处实验小学垃圾中转站管理人员。

  工作报告:“你拉前面,我在后面推,咱们一起使劲。”12月23日8时,在中站区实验小学垃圾中转站门口,一辆即将进入中转站的垃圾车,在一处陡坡处出现打滑,张玲爱(图③)放下手中的活,赶忙跑去推车。垃圾车顺利倾倒过垃圾离开后,张玲爱连忙拿起扫把清扫地面垃圾,然后再用拖把反复拖几遍。

  “天气越来越冷了,不少居民用煤球取暖垃圾比较多。和顺小区居民较多,每天送三车垃圾,9时左右就送完了,其他人口较少的小区每天都是一车垃圾。”说起每天中转站倾倒垃圾量,张玲爱如数家珍。

  “垃圾箱被吊出的时候,垃圾很容易撒落,垃圾坑是最难清扫也是最主要的清扫部位。”张玲爱一边说,一边戴上厚厚的棉手套拿着拖把进入垃圾坑进行彻底清洁。每天上班,张玲爱要做到的就是,保持中转站内的环境卫生。

  新年寄语:转眼2014年就要过去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已经熟练掌握了中转站里所有工作流程;在新的一年里,我要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努力为周围居民做好垃圾倾倒工作。

  赵有鑫:让数字监控更好服务市民

  本报记者 李文静

  人物档案:赵有鑫,26岁,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城市管理局监控中心工作已有6年。

  工作报告:12月24日一大早,赵有鑫(图④)打开电脑进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看到没有新的案件上传后,便开始电话督导一起垃圾箱被破坏需要延期处理的案件的进展情况,当了解到该案件因为垃圾箱专用门需要定做,还需要一天时间才能彻底修复后,赵有鑫在工作笔记上做下记录。

  作为一名监控中心工作人员,赵有鑫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利用数字监控平台发现问题并进行汇总,然后把这些问题下派到相关负责单位。今年,示范区城管局监控点位达到59个,每个城管队员配备数字语音平台,监控中心一旦发现突发事件,能够通过语音平台直接呼叫到相关负责人。

  赵有鑫认为,监控中心除了做好监控工作外,要让59个“天眼”真正发挥作用,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技术。为了学习摄像头维修的相关知识,在摄像头安装过程中,赵有鑫每天都拿着一个本子,跟在安装师傅后面一边问一边记录……

  “我们只有努力工作,不断掌握新技术,才能让一个个‘天眼’发挥作用,更好为城市管理工作服务。”赵有鑫说。

  新年寄语:新的一年,希望通过精细化管理,联合通信部门对辖区窨井盖进行统一编号,让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到最终消除安全隐患所需的时间缩短。

  孙树军:当好市政设施的卫兵

  本报记者 张 冬

  人物档案:孙树军,47岁,市政设施管理所工作人员。

  工作报告:“喂,你好,我是市政设施管理所工作人员,请你们马上维修一下损坏的井盖……”12月24日上午,市政设施管理所管理一大队大队长孙树军(图⑤)在路上巡查时,发现市人民路人民广场前一个窨井井盖损坏,他找物品做了标记提醒过往的车辆、行人注意安全后,马上电话联系相关部门。

  “市政设施点多、线长,涉及面大、范围广,我们每天都要上路巡查,遇到有损坏或者有人擅自开挖城市道路,就要通知相关部门维修或制止违法行为。”孙树军说,“市政设施管理所负责对城区内市管28条道路和桥梁的道路依附设施的巡查工作,路面损坏、人行道松动缺损、道路窨井盖丢失沉陷、违章挖掘以及其他市管市政设施存在的各类问题都是我们的巡查监督范围。”

  据了解,市政设施管理所的巡查人员在巡路中如果发现问题,必须及时上报,确保不发生意外事件;情况严重时要在现场进行看护,并立即通知相关责任单位进行抢修,确保不发生意外事件。

  新年寄语:新的一年里,希望市民能够更加爱护我们的道路,对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使道路充分发挥本身的功能。

  魏亮:城管队员也是百姓

  本报记者 张 冬

  人物档案:魏亮,26岁,山阳区城管局三大队城管队员。

  工作报告:12月23日上午,天气寒冷,魏亮(图⑥)正在市塔南路柳庄路口附近执法,一家粮油店的老板忽然叫住了他。

  “帮我看一会儿店。”该老板说道。还等不及魏亮回答,该店面的老板就匆匆离去。

  “我经常在这一片执法,附近的商贩都认识,帮忙看店是常有的事情。”魏亮告诉记者。

  市塔南路柳庄附近是一个繁华地段,在这里渐渐形成了一个马路市场,商贩们经常在路上摆摊,山阳区城管局为了规范管理,给商贩们划定了一个区域,让他们在里边摆摊,并派城管队员每天在这里巡查。

  “这里就是我上班的地方,每天7时30分,我就要赶到这里,不让商贩们把摊点摆到行车道上。”魏亮说,“我们经常在这里,商贩们还比较遵守规则,如果长时间没人值守,秩序就会乱了。”

  说起自己的工作,魏亮也说了几点委屈:“无论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我们都要坚守工作,有时候让商贩们不占道经营还得不到理解。”

  新年寄语:城管队员也是百姓,城管和商贩不是天生的冤家。既然我选择了这份工作,就会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希望市民多理解我们,一起为创造城市的良好市容环境而努力。

  冯建伟:让背街小巷变得更美

  本报记者 高小豹

  人物档案:冯建伟,51岁,市城管局背街小巷整治办公室工作人员。

  工作报告:12月29日上午,冯建伟(图⑦)在市城管局背街小巷整治办公室里一番忙碌,一会儿打开电脑核对2015年整治背街小巷的数据,一会儿打电话向街道社区人员询问具体情况,一会儿又在一张图纸上标标画画。

  “2014年是全面开展背街小巷专项整治的第二年,通过一年的专项整治,目前第二批45条背街小巷已提前全面完工,街巷容貌明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进一步提升。”冯建伟说,城区背街小巷专项整治工作是市委、市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民办实事的一项“民生工程”,也是市城管局“四个专项整治”中的工作重点之一。对此,市城管局领导多次要求工作人员用“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的实际行动赢得市民的信任。

  目前,经过认真详细排查,2015年第三批38条背街小巷整治任务已经开展,投资预算约1500万元。“目前,我们已经对拟整治的街巷全部拍照存档,并要求各城区所报的拟整治街巷进行现场勘测、评估认定、登记造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保证2015年年底全面完成城区背街小巷整治任务。”冯建伟说。

  新年寄语:我们将认真把好街巷审核关、质量监督关,切实把背街小巷治理好,让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家门口的变化。

  马新荣:确保审批准确无误

  本报记者 张 冬

  人物档案:马新荣,45岁,市城管局行政事项服务科科长。

  工作报告:“我们今年办理行政审批事项67件,其中挖掘城市道路21件,占用城市道路24件,城区户外广告和标牌设置17件,城市排水许可证核发5件,所有审批严格把关,无群众投诉,圆满完成了审批工作任务。”12月25日上午,马新荣(图⑧)在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城管窗口梳理今年的所有审批事项时告诉记者。

  今年7月份,市政府在我市开展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市城管局行政事项服务科承担着该局的体制改革目标任务,通过对审批事项梳理,所有审批时限压缩到5个工作日以下,承诺总时限从51个工作日减少到33个工作日,压缩承诺时限35%,其中压缩时限最长的建筑垃圾处置核准从15个工作日减少到5个工作日。

  “一年来,我们围绕年度工作目标认真履行审批工作职责,以优质便民高效为服务宗旨,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科室在行政服务中心每月评比中获红旗窗口2次,红星窗口4次,为城管局赢得了荣誉,树立了良好的外部形象。”马新荣说。

  新年寄语:我们的职责就是为办事群众服务,希望通过我们热情周到的服务,确保每项审批准确无误,继续保持零差错率和零群众投诉。

  刘巨峰:生活垃圾的“终结者”

  本报记者 张 冬

  人物档案:刘巨峰,42岁,市城市垃圾处置管理站机械操作班班长。

  工作报告:机声隆隆,尘土飞扬,一股股刺鼻酸臭的味道迎着寒风不时迎面扑来。12月26日上午,当记者来到市城市垃圾处置管理站采访刘巨峰(图⑨)时,他正开着挖掘机推垃圾,他的同事紧跟着对垃圾进行消杀处理。

  听说记者来采访他,他先是认真细致地把垃圾推完,然后才灰头土脸地从挖掘机里跳下来,拍拍身上的灰土,憨憨地一笑接受采访。

  刘巨峰家在洛阳市新安县一个较偏僻的农村,爱人在家务农,孩子正上高中。2008年8月,他通过招工考试来到市城市垃圾处置管理站机械操作班。刚踏上岗位,他就给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买来机械操作方面的书籍,一有空闲就学习、研究机械原理、构造。经过一番废寝忘食的刻苦学习,他掌握了多种机械操作技术,站里的各种机械在他的手中被运用自如。他不仅成为全站的一名学习标兵,而且还被提拔为机械操作班班长。

  “我的工作就是把从千家万户收集到生活垃圾进行推平、覆盖,这是一项很辛苦的工作,特别是要忍受垃圾散发出的酸臭气味”刘巨峰说。

  新年寄语:一般人不知道还有我们这样一个工种存在。新的一年里,希望我们的工作能被更多的人知道,让他们了解每天丢弃的垃圾最终是我们给处理的。

  图⑥为魏亮向沿街商户讲解城市管理的有关规定。

  本报记者 张 冬 摄

  图⑦为冯建伟正在核对第三批整治的背街小巷数据。

  本报记者 高小豹 摄

  图⑧为马新荣正在为前来办事的群众解释办理流程。

  本报记者 张 冬 摄

  图⑨为刘巨峰对作业车辆进行维修保养。

  本报记者 张 冬 摄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