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豫园和苏州拙政园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上海豫园的最初建设者是明朝四川布政司潘允端,苏州拙政园的最初建设者是明朝御史王献臣,如今游客们在此游玩,对于搜刮大量钱财的潘允端和王献臣表现出了一定的宽容,封建官吏大都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谁也没办法让他们超越所处的时代。
如今,个别党的高级干部也热衷于起高楼、建豪宅,如大贪官谷俊山在濮阳市闹市区建的所谓“将军府”极尽奢华,占地十三四亩;广东省政协原主席朱明国在海南老家盖的别墅巍峨壮观,所用十几卡车长条石竟是从重庆一路翻山过海运来。仅就当官发财盖豪宅这一层面,谷俊山、朱明国与潘允端、王献臣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但俗话说得好:“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谷俊山、朱明国相继落马绝非偶然,因为在共产党的天下,谁如果把升官发财这一封建社会腐败官场文化当作人生信条,必为党纪国法所不容。
弃穷求富是人的原始本能,百姓发财,多多益善,但共产党的干部则不然,因为他握有公权力,如果只想着发财,必然以权谋私,处处从个人私利出发,难免走上腐化堕落、贪污受贿的不归路,沦为党和人民的罪人。
去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说:“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这是中共最高领导人向社会、向全党,特别是对党员领导干部和青年大学生发出的振聋发聩的警世名言,对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防止腐败滋生、特权滋长,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共产党人闹革命,图的是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绝非为自己升官发财。在革命战争年代,有多少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为国家的解放而献身;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有多少党员领导干部保持清贫、保持清醒、保证清廉,舍小家、为大家,从不愿利用公权为自己或亲友谋取私利。曾担任河南省委第一书记、北京市委第一书记的段君毅一生清廉、两袖清风,他的子女甘当农民,至今住在濮阳老家的农村小院里。农村小院与“将军府”,折射出优秀共产党人与贪官污吏之间的差距已有天壤之别。
“当官不发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当官”和“发财”犹如两个拥有相同磁极的吸铁石,永远不应该连在一起。共产党人选择了从政,就不能为自己谋私利,就不能把钱看得太重,因为群众的信赖与口碑比金子更可贵、更值得珍惜。
当然,封建制度的终结并不意味着代表这种制度的思想毒素彻底肃清,“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之类的腐败官场文化依然像幽灵般徘徊在政界,包围、侵蚀着党的干部,这更显出让每一个党员干部不仅在组织上入党,而且在思想上入党是何等的重要。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向北大学子发出“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做官”的警世名言大有深意,只要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善政治生态就大有希望,实现中国梦就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