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史文生)“去年,我流转的土地达5000亩,销售粮食达4000吨。”昨日,在温县番田镇后杨磊村一块麦田地头,温县润丰家庭农场主樊福宪望着齐刷刷、绿油油的小麦高兴地向记者说。
“老张,这两天这块地能浇完吗?”樊福宪向在田中正在冬灌的一位男子问道。
“没问题,两天包准浇完。”老张答道。老张名叫张长江,后杨磊村人,原来家里有7.2亩耕地,前两年将耕地以每亩850元的价格流转给了樊福宪。如今,张长江农忙时给樊福宪打工,一年收入1万多元;平时他去附近的孟州市桑坡村打零工,一年下来也收入1万多元。
“福宪对我们这些流转土地的人不错,平时农田里有什么活,都让我们帮忙。现在给小麦浇封冻水的就有40多人。”老张向记者介绍。
今年40岁的樊福宪是温县黄庄镇西韩村人,高中毕业后,他先是从事面粉加工,后来又当起了农村经纪人,走家串户收购粮食。2009年,他从本村经常在外务工、无力耕种的人家流转了650亩耕地,开始当起了农场主。到2012年,他已流转土地3500亩。2013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他看到国家鼓励农民办家庭农场,就到当地工商部门办理了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成立了温县润丰家庭农场。
“没想到,俺这个农场成了焦作市第一个家庭农场。”樊福宪说。2013年,他在本县又流转了1500亩土地,使家庭农场规模达到5000亩,成为焦作市规模最大的家庭农场。
“流转土地费用、人工费用、生产费用,一年支出有1000多万元。”樊福宪说。没办法,他只好从耕作方式、种植方面下功夫。
“减少生产路、垄畦,增加耕作面积200亩;秸秆全部还田,减少化肥投入25万元。夏季,5000亩地全部种植的是小麦良种。秋季除种植3000亩玉米外,另外2000亩种植了市场行情好的谷子。一年下来,总收入达到1400万元,净利润有150万元。”樊福宪向记者娓娓道来。
为什么对粮食生产这么钟情?“主要源于过去上辈人吃不饱的记忆和目前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重视。”樊福宪说。
“多亏了政府扶持。”樊福宪说,“办粮食保险一年需要2.5万元,俺出资了1万元,政府补助了1.5万元。最近几年俺购买大型农业机械投资160万元,政府补助就达30多万元。”
“近日,俺的农场被评为焦作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政府这么重视,俺不努力都不行啊!”樊福宪拿着刚刚获得的奖牌向记者报喜。①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