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家庭责任医生”是普通百姓梦寐以求的奢望。而如今,在我市许多寻常百姓家中这种梦想已成现实。
只要签一份《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就可以享受全科医生服务团队提供的22项医疗卫生服务,这就是在我市城区20%家庭铺开的“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带来的福音。目前,我市已有5.3万户家庭、23.6万名居民享受到了这一医改红利,为构建百姓“健康梦”,实现美好中国梦迈出坚实一步。
我市是全国确定的10个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城市之一,自2012年8月以来,我市坚持从顶层设计入手,立足从机制和体制上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逐步实现寻常百姓拥有家庭医生的梦想,适时启动了“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创新,我市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家庭责任医生”正在走入寻常百姓家中,也必将走进百姓心里。
我市把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编制焦作市中心城区医疗卫生规划和市域规划,科学布局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规划。根据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以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为核心,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支撑,组建了180个以全科医生为主导、分工合作明确的服务团队,每个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由1名全科医生、1名社区护士和1名公卫医师组成,实行分片包户,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上门服务。全科医生服务团队通过签约服务,与签约对象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相信的医患关系。目前,焦作市区人口99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47家,在职职工172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386人,占机构总人数的80.2%,建成了一支比较稳定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实现了社区卫生“十五分钟服务圈”。
居民签约图得是安全、有效和方便,看重的是服务质量。为此,我市明确要求向签约对象提供4个方面的服务,以契约服务的方式,明确签约双方的权利义务:一是国家和省明确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12项,按照规范要求提供服务;二是基本医疗服务,为居民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开展门诊预约、首诊服务,如遇疑难、急重症或受条件限制,需要转上级医院诊疗的病例,及时提供转诊服务;三是提供签约“打包”服务,即提供家庭控烟指导、家庭就诊咨询、家庭药箱服务、家庭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指导宣传、家庭康复指导、家庭健康教育、居家环境健康指导、家庭护理指导、0~6岁建立儿童成长档案、中医药治未病服务指导等10项健康管理服务;四是个性化服务,全科医生服务团队根据居民意愿签约个性化服务项目,辖区签约居民有特需医疗卫生服务的,全科医生服务团队通过双方约定提供个性化服务。2013年我市统一印制了13万份《焦作市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协议书》,与5.3万户家庭共计23.6万名居民签订了服务协议书。2014年,由于增加了“打包”服务项目,为保证签约服务协议的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化,重新印制协议书13.5万份进行签约。
我市通过签约服务,积极构建契约式服务模式,服务团队实现了“五个转变”,一是由过去的个体提供服务,向团队提供服务转变;二是由过去坐诊的被动服务,向主动上门服务转变;三是由过去对病人健康情况不掌握的粗放式服务,向动态掌握签约对象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精细化服务转变;四是由过去向病人提供单一的基本医疗服务,向签约对象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人文关怀服务转变;五是由试点初的指定社区签约,向以区为单位跨中心自由签约转变。
既然签约了,就要兑现承诺,为患者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我市建立了焦作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将市、区财政、卫生以及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网,实施身份证和指纹管理,采用身份证和指纹的一对一精细化管理模式,居民通过刷身份证或按指纹可以免费享受到各项服务内容。同时,通过信息系统采集数据,对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社区居民而言,全科医生的诊疗水平高低,是决定他们是否愿意签约的关键。而对医生而言,试点后有效签约率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服务的可持续性。为了提升全科医生的技术水平,我市加强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积极探索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职或兼职工作模式。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的临床执业医师经过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后,注册为全科医生。对二级以上医院医生(包括退休医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增加全科执业科目注册。目前,722人实现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注册为全科医生的有227人。
为引导社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我市实行了居民医保首诊在社区制度。居民医保门诊统筹资金按人均50元拨付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报销比例为55%,封顶线提高到300元,引导社区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同时,降低住院起付线,提高住院报销比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起付线200元,报销比例85%),居民医保住院病人上转时,只需补足不同等级医疗机构起付线标准的差额部分;上级医疗机构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居民医保病人无须再次支付起付线,实行连续治疗,分段报销。
为了调动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的积极性,我市在34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拿出4元用于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奖励,直接补助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由区卫生、财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本单位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户数、签约人数、服务落实情况、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工作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的签约服务补助资金,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考核结果发放给全科医生服务团队。
我市还建立了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考核机制。各区卫生、财政部门组织人员,对所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半年考核和年终考核,报市卫生局、财政局备案;市卫生、财政部门按不低于10%的比例抽查。区级考核分值和市级抽查考核分值误差不超过8%,误差超过8%的行政区不予拨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将各项服务项目完成的数量和规范化管理率作为重要指标考核,数量和规范化管理率达到要求,居民满意度90%以上的机构全额补助;达不到要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补助资金乘以实际规范化管理率再乘以居民满意度进行补助。市卫生局还制定了全科医生团队考核指标,区卫生、财政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对本单位全科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户数、签约人数、服务落实情况、服务对象满意度等工作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将签约服务费真正落实到全科医生服务团队身上。
通过“家庭责任医生”签约服务,使居民享受到了连续、综合、个性化的健康服务。“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公共卫生服务格局逐渐形成,也使我市全科医生制度改革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实现了首诊在社区。我市通过出台多项制约和激励措施,引导居民常见病、多发病首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目前,25%左右的城镇居民首诊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减轻了个人负担,居民就医观念发生了转变,初步实现了社区居民首诊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分级诊疗制度。
双向转诊机制初步建立。我市实行对口支援和双向转诊办法,建立了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业务联动、优势互补、疾病诊治连续化管理的长效机制,病人康复期下转率由以前的1%提高到现在的5%,双向转诊的人数明显增加。
实现了服务精细化管理。在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和积极推进下,我市经过推行身份证、指纹服务系统和绩效考核,要求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完成服务数量的同时,也要达到一定标准的服务质量,才能获得更多的补助资金。这种监管模式的实施,把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要我干变为我要干,保证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实现了服务模式转变。经过几年来的探索,我市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基本达到了机构设置合理、服务功能健全、运行机制科学、监督管理规范的工作要求,比较好地实现了由单纯的“看病型”向“服务型”“治疗型”向“预防型”“专业型”向“社会型”“被动型”向“主动型”的“四个转变”。居民在社区可以方便地享受到疾病预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
提高了全科医生的自身职业认同感。一是通过推行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实现了从社区到家庭的服务模式转变,一方面增强了全科医生的自身职业认同感,另一方面提高了居民对全科医生的服务认同感。二是通过相关政策的支持,建立了全科医生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评审序列,对提高基层医疗卫生队伍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试点经验,通过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加快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加大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力度,创新全科医生激励政策,全面推进全科医生制度建设,让户户都拥有自己的“家庭责任医生”,人人都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梦想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