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新和
让智慧的“脑袋”,鼓起财富的“口袋”。
问题点就是改进点,改进点就是创新点。
激情点亮人生,团队凝聚力量;岗位演绎青春,创新成就梦想;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
在河南能源焦煤公司赵固二矿大院东侧,有一栋三层楼房,这栋楼房就是该矿的创新工作室大楼。走进这幢大楼,无论在走廊,还是创新工作室内,类似这样的励志铭言比比皆是。每一句铭言看似简单易懂,但其背后却深深凝聚着该矿干部职工矢志不渝追求卓越、创新奋进的坚定信念和心血汗水。
树立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让创新从精英工程变身为职工活动
“问题是创新的导师,人人都是创新天才。角度一变,世界就变。创新思维,摆脱定式。让创新激发活力,增添动力,促进生产力。”这段话是该矿“申麦成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军人物申麦成在一次报告会上发言的精彩片段。
精彩铭言如同精彩人生。2011年5月,该矿首个“申麦成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赵固二矿位于新乡市辉县赵固乡境内,虽然距离焦作市比较偏远,但是该矿领导十分重视工作室的创建工作。从该矿成立之初,就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成立了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工会主席任副组长的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制订了《赵固二矿创建“职工创新工作室”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工作室由技术顾问、领军人物、核心成员、基础成员、业余爱好者组成,工会牵头负责工作室的运行指导工作,形成了“党委领导、行政支持、部门配合、工会运作、先进挂帅、职工参与”的网络化体系。
舍得投入、鼎力支持是该矿创建创新工作室的重要基础,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资金给予资金,全方位支持推动这项工作蓬勃开展。目前,该矿工作室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由大师讲堂、创新学习室、实操室、培训室、办公室和成果展示室六部分组成,配置有书籍、电脑、投影仪、模拟仿真实验设备、实操基地等多功能基础教学设施。
矿党委的关心支持、矿工会的引导推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参与创新的积极性,而且形成了“百花开放春满园”的良好局面。目前,该矿共设立了“申麦成技能大师工作室”“张金富工作室”“程辉创新工作室”“大学生创新工作室”等。创新工作室现已拥有技术顾问、领军人物、核心成员、基础成员、业余爱好者400余人,成为以学习培训、技术攻关、导师带徒、经验交流、创新创效为主要任务和目标的群众性组织。
制度推动、奖励激励、宣传引导,创新工作室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在该矿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就是职工实操基地。每一个到该矿参观的领导和团体,都要到这个基地看一看,切身领会一下实操基地的规模、环境和设施。
该矿领导认为,要真正促进创新工作室工作的开展,仅仅在室内是不够的,必须要有与工作岗位一样的实际操作基地。于是,该矿在投入1000余万元为创新工作室配备办公设施、多媒体设备和各种技术类专业书籍的基础上,新建了697平方米的职工实操基地,基地设计完全模拟井下现场1∶1比例,实操基地配备了配套设备悬臂式综掘机、液压支架、乳化液泵、矿用移动变电站、真空馈电开关、真空磁力启动器、刮板输送机等,涵盖了采、掘、机、运、通、钻探等14个工种,所有设备均能够带电负载运转,满足职工的实操所需。
硬件设施上去了,如何引导推动这项工作,调动职工创新创造的积极性?该矿领导因地制宜,健全完善了涵盖日常管理、资金使用、课题立项、考核奖励的《赵固二矿职工创新工作室管理考核办法》,明确了创新工作室有一个冠名、有一块牌子、有一支团队的“三有”原则以及达到标志明显、场所固定、设施齐全、组建团队、制度完善、经费到位、台账翔实、成效明显等8项标准。在工作室成员的考评方面,该矿实行了以“核心工作评价、工作业绩评价、实践操作评价和理论知识考核”相结合的“四位一体”综合考评模式。要求各工作室围绕创新立项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逐步建立月度例会制度、外出考察报告会制度和半年工作室推进会、年度总结会等,力求运作不断规范化,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学术研究讨论经常化。对创新工作室有价值的创新成果和课题,该矿按照考核办法进行收购和奖励。此外,该矿结合创新工作室考核结果,对工作室带头人给予科级待遇并作为矿技术标兵进行表彰奖励。对获得集团公司各工种技能竞赛第一名并当选首席员工的职工直接评为矿劳模,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获得第二、三名并当选技术标兵的职工,分别奖励8000元、5000元;对获得第四至第十名并当选技术能手的职工,第四至第六名奖励3000元,第七至第十名奖励2000元;对获得市级以上五一劳动奖章和技术能手的在给予相应的经济奖励的同时,还享受劳模疗休养待遇。各个工种只要在技能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该矿既奖励参赛职工和参赛单位,又奖励各工种技术管理部门。该矿一系列举措,在创建高技能人才研修平台、培养能工巧匠、引领科技创新和技能攻关中发挥出积极作用,在全矿营造出了一个“人人提建议、建议有奖励,人人搞创新、创新有奖金”的浓厚氛围。
为进一步扩大职工创新工作室影响力和吸引力,该矿还加大宣传力度,编写了职工创新工作室典型材料,宣传先进事迹,召开创新工作室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经验。通过这些举措,有效扩大了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影响,促进了企业发挥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
团结协作、集思广益、积极探索,创新成果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有这样一组数据:该矿职工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累计创效5000多万元,共完成各类创新成果1000余项,其中561项被成功转化应用、22项获得国家专利、9项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项获河南省工信厅科学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国家能源科学技术进步奖;发表省部级论文20余篇,在解决制约矿井安全生产难题、推动矿井科学发展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数据是令人骄傲的,但更令人骄傲的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为推动煤矿科学安全生产输入了新鲜血液。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物综掘六队副队长、高级技师,仅有高中学历的申麦成,凭着眼勤、脑勤、手勤、口勤、腿勤,在岗位砥砺青春,在矿山淬炼成才,先后编写了涉及井下14个岗位、22万字的培训教案,带徒97人次,并摸索、实践出来的“人人皆是‘超天才’24字创新法”(“超”,即抄学、借鉴、对标、超越;“天”,即添加、融合、研发、增效;“才”,即裁剪、缩减、节能、降耗),成为职工成才的助推器、企业创效的动力源,先后获得全国“首批煤炭行业技能大师”“五一劳动奖章”“煤炭工业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工作室另一名领军人物张金富被誉为“矿井里走出来的硕士生导师”,从一名技工学校毕业生,勤奋学习、潜心钻研、醉心发明,成为河南省唯一一名获得美国派克汉尼汾公司认可的“派克液压产品技术服务保养”高级技师,先后获得“河南煤炭系统十大能工巧匠”“第十届焦作市十大杰出青年”“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国家级高级培训师,被河南理工大学聘请为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亲手培训新入职大学生38名、硕士研究生12名。
该矿职工创新工作室的成功运行,不仅造就了张金富、秦志强等一批金牌蓝领,而且在他们品牌效应的带动下,一大批创新型技能人才快速成长,为持续提升矿井创新能力注入强大的正能量。该矿职工创新工作室也因此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