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怀川人物丨新闻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破解不育的“魔咒”
捞一把
至亲过户房产“自行定价”值得推广
对“暗访照片被下发”的几点疑问
鲜奶掉价奶农伤不起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下一篇4 2015年1月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破解不育的“魔咒”
——记焦作市第九批市管专家、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吕玉珍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吕玉珍在胚胎培养室里。        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
 
   

  在生命的长河里,人与人之间会有各种给予或被给予。我市第九批市管专家、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吕玉珍,给予不孕症姐妹们的是做母亲的权力,许许多多不育家庭被给予的是孩子降临所带来的欢乐与幸福。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走近省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市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吕玉珍,看她如何帮助成百上千个不孕女性圆了“母亲梦”,看她如何以不懈的追求、精湛的技术和博大的爱心去缔造一个个看似无缘问世的生命。

  敢向生育荒漠播绿洲

  2003年秋末的一天,市妇幼保健院的产房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而这个男婴的一声啼哭,换来的是一个婚后6年没有生育的家庭欢笑的泪水,同时也为更多不育家庭带来了福音——这是我市首例人工授精妊娠成功并顺利分娩的健康婴儿,在我市辅助生殖医学技术领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生育这个男婴的母亲是一位32岁的女性。她与丈夫结婚6年未孕,多年来奔走于国内多家医院,其中的艰辛曲折难以言表。就在她与丈夫几乎失去信心的时候,他们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了吕玉珍。

  经检查,该女性属于临床上的不明原因不孕症。吕玉珍决定为她进行人工授精助孕。经过助孕前的精心准备,在排卵的关键时候进行了人工授精助孕治疗。14天后,尿妊娠试验和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查,确定她已怀孕。3周后B超检查,胎心波动呈现出来。10月怀胎后,我市第一个经人工授精助孕怀胎的孩子来到世上。

  一根秧上果熟蒂落,预示着一个丰收季节的到来。很快,一位来自沁阳农村的不孕症女性在这里生下了双胞胎。这位女性婚后4年不孕,夫妻二人乃至双方家庭之间都出现了严重裂隙,一个小家庭走到了即将解体的边缘。吕玉珍为患者进行了细致检查,发现该女性为多囊性卵巢综合征,患者月经不规律,排卵不正常,再加上男方精子活力偏低,所以难以受孕。

  吕玉珍采取了双管齐下的治疗方案,对女方采取促排卵治疗,对男方精液进行优化处理,在B超指示卵泡成熟之际,进行人工授精助孕。最终,这对夫妇一下子得到了两个健康的男婴宝宝。

  据悉,这两例人工助孕,都是一次授精成功的。而成功的背后,是吕玉珍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所给予的坚强支持。

  吕玉珍1989年自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她目睹了众多不孕不育女性所承受的巨大心理负担与精神痛楚。“我是妇产科医生,有责任用辅助生殖医疗技术为她们圆了‘母亲梦’。”吕玉珍暗下决心。2002年,市妇幼保健院成立生殖医学中心,她毅然请战,要求到这个新科室工作,并于当年前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修辅助生殖医疗技术。

  挺进辅助生殖技术高地

  人工授精助孕,只能解决一部分不孕女性的生育问题,而许多家庭没有孩子可能因为男女双方都有问题,并且病因复杂,需要借助试管婴儿技术才能圆他们拥有孩子的梦。

  然而,当21世纪钟声敲响的时候,试管婴儿技术在我市医疗界还是一片空白。为了造福更多的家庭,市妇幼保健院于2004年在全市率先筹建试管婴儿实验室。吕玉珍再次赴国内生殖医学重点医院进修试管婴儿技术。

  “2005年1月,我们开始了第一例试管婴儿工作。”吕玉珍说,“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那是一对在我市开饭馆的四川籍夫妻,女方28岁,因双侧输卵管不通,婚后一直未孕。这对夫妻如果想要孩子,只能采取试管婴儿技术。”

  治疗方案确定后,吕玉珍对女方使用了促排卵药物,之后密切监视卵泡形成过程,在卵子成熟时及时取出,实行体外受精。当年9月26日,该女子顺利分娩一健康男婴。

  这是在我市出生的第一例试管婴儿。这项技术标志着我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位42岁的女性,因未能生育而遭前夫遗弃。再婚后,因仍不能怀孕而面临着婚姻的再次破裂。走投无路之下,这位女性把试管婴儿技术当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女方年龄偏大,卵巢储备功能差;男方严重少精,药物治疗没有效果。治疗上的困难更激发起吕玉珍不服输、求突破的勇气和决心。

  多次取卵,多次移植,多次不孕。吕玉珍没有丧失信心,同时说服患者也要树立信心。鉴于男方精子太少的情况,吕玉珍采取了单精子显微注射的方法。这一次,胚胎形成了,移植到女方子宫后,数周后检查报告显示为临床怀孕。而这时,距这对夫妻前来治疗已经过去了两个年头。

  2006年,该院生殖医学中心被列入河南省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区域规划行列。2009年,卫生部正式批准该中心为我省豫北地区唯一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专业医疗机构。

  为圆天下不育女人的“母亲梦”

  “每一位不能生育的女人背后都有一个心酸的故事。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不仅保障了众多不孕不育姐妹重为人母的权利,同时也拯救了很多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因此,我们的工作在某种意义上起着促进家庭稳定、维护社会和谐的作用。”吕玉珍经常对中心的医护人员这么说。

  基于这种认识,吕玉珍把严谨的科学态度与悲悯的同情心融为一体,对生育难度大的求治者从不轻言放弃,总是千方百计为她们排忧解难。2013年春季的一天,一位武陟县的48岁农妇前来求助生育。这个农妇在来此之前,多家辅助生殖医疗单位都因其年龄过大而将她谢绝门外。

  吕玉珍了解到,这个妇女有一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脑瘫儿子,她想再生一个孩子的原因,是希望将来有人能接替自己来照顾这个残疾儿子。可怜天下母亲心。吕玉珍决定帮她圆了这个心愿。

  可是,这个妇女到了即将绝经的年龄,且输卵管通畅度不好,而男方精液量少,直接采取人工授精的方式怀孕几率非常低。为了抢在绝经前使该妇女尽快受孕,吕玉珍在与病人沟通过后决定采取试管婴儿技术。吕玉珍说,“去年年初,这位妇女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女孩。这样年龄的女人还能利用试管婴儿技术生育,国内并不多见。”

  “对工作严而又严、细而又细。”这是吕玉珍的同事们对她的看法。对已开始服用促排卵药物的患者,吕玉珍每天都要通过B超观察卵泡生长进度,了解患者激素变化情况,及时调整药物,确保患者处于最佳待孕状态。实验室里,吕玉珍对取到的卵子和精子精心挑选,并实行姓名与实物的双核对制度,确保零差错率。

  “她不在急诊科,可比急诊科的医生都忙。”这是吕玉珍的家属对她的看法。从事辅助生殖医疗工作10多年来,吕玉珍每日早出晚归、宵衣旰食,她把全部心血倾注到辅助生殖缔造生命的事业之中。

  “她是在世的‘送子观音’,她让俺

  有了希望,有了尊严,有了新的人生。”这是受孕后的妇女在感谢信里说的话。

  吕玉珍,在给千百个不育家庭送去健康宝宝的同时,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人生答卷。

  记者手记

  “天赐石麟,硕果累累”。在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门诊的墙面上,有一幅绿意盎然的大树画面。大树上挂满了红色小苹果,大树的旁边有这么八个字。吕玉珍说,这是一对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喜得贵子的夫妇写上的。

  这棵大树名叫“希望树”,那一个个小苹果代表着一个个家庭在孩子降临后所收获的希望。10余年来,吕玉珍和她的同事们用满腔心血精心培育着这棵“希望树”,为的是让这棵长在人们心里的树常青不老、枝繁叶茂。

  由于文章篇幅所限,吕玉珍所取得的技术成果未能一一列举,但记者清楚,在我市乃至全省地市级医疗单位辅助生殖医学领域,吕玉珍创造的“第一”多达十几项。

  每一项业务创新,都意味着有一批不育家庭可能破解生育的难题,迎来自己的宝宝;每一项技术突破,都能让一批不孕不育的女子走出心理的阴霾,迎来生活的阳光。

  而在这一项项创新与突破的背后,是严谨的科学态度、顽强的攻关意志、执着的攀登精神、深厚的为民情怀。记者认为,这样的态度、意志、精神、情怀,是人类进步、科技进步、社会进步、民族进步的基本要素,是各行各业人士所应共同汲取和拥有的宝贵财富。

  本报记者 陈作华 王水涛 实习生 侯彦霞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