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
手术治疗颈椎脊髓损伤效果显著
患者趴坐在一把木椅上,就能开展一台高难度的骨科手术。昨日,记者走进市二医院手术室,全程目睹了该院骨科一区主任陈长青开展的“局麻坐位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术中,患者一直保持清醒状态,可以不断地与陈长青互动交流。
“老和,感觉怎么样,有事你说一声。”
“现在感觉有一点热。”
“老和,你右腿能动吗?”
“我的右腿动不了……咦,现在又能动了。”
……
在手术室里接受手术治疗的是来自孟州市的和先生,今年51岁。前不久,和先生在当地一个工地干活时,被一个从高空坠落的保温材料砸伤。当时,他的四肢就没有了知觉。随后,他被工友送到当地一家医院进行救治。经过治疗,他的双腿可以走路了,但是双手一直无法握紧东西。于是,他慕名到该院骨科一区就诊。
“这是典型的颈椎脊髓损伤。”陈长青在手术间隙,指着挂在手术室中的片子对记者说,“从片子上看,老和的颈椎3~7节狭窄非常明显,脊髓受到严重压迫,从而导致老和的双手一直无法握紧,处于半瘫痪状态。”
据陈长青介绍,颈椎位置特殊,属颅颈交界区,是连接生命中枢的要塞,解剖结构复杂,有丰富的血管和中枢神经从中穿过。因此,该区域疾病的外科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所面临的难题,目前在其他医院,一般都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的,采用局部麻醉进行手术,这在全国都是相当少见的。
“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手术,患者需要长时间俯卧,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伤害。采用局部麻醉后,患者可以在清醒状态下与医生进行沟通,避免长时间俯卧位对患者的心、肺等器官造成压迫,患者痛苦小。”陈长青说。
手术中,陈长青所使用的器械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是来自德国的头灯,这是来自美国的微型磨钻,就这两样价值30万元,都是医院为我们科配备的。”
此外,记者还发现,术中患者几乎没有出多少血。“这项手术的出血量很小,这无疑为患者节省一笔费用。另外,采用局部麻醉仅需支付70元,这与数千元的全身麻醉相比,也为患者节省了不少费用。”陈长青说。
在两个助手的配合下,陈长青在和先生的颈椎处植入了四块微型钛板进行固定。还未对切口进行缝合时,和先生惊喜地说:“你们的技术真高,我的手现在就能握紧了。”
为了验证和先生所的话,记者与和先生进行了一次握手。握手时,记者感到和先生的手非常有力。
术后,该院有关负责人介绍,骨科一区于2007年就开展了“局麻坐位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至今已成功治愈患者100多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疗效显著。2012年5月份,《健康报》有关负责人下基层时,在该院了解到这种手术模式后,对在地市级医院工作的陈长青能改进创新此项手术感到十分吃惊。因为,这种手术模式在全国也鲜有人开展。对此,这位负责人让陈长青把这项手术的经验写成稿件,刊登在了该报向全国推广。
展望
用雄厚的技术实力为患者健康护航
脊柱,亦称脊梁骨,由形态特殊的椎骨和椎间盘连接而成,位于人体背部正中,具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不仅是支撑身体直立的纵轴,也是大脑与躯干神经联络的中枢。生活中,脊柱一旦出故障,就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出现诸如颈肩痛、腰痛以及肢体麻木、步态不稳、大小便失禁等症状。目前,脊柱脊髓的急慢性损伤日益增多,致畸、致残率也日趋升高,因此对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而焦作市脊柱脊髓损伤治疗中心在该院骨科一区成立,必将为患者提供合理、高效、精准的治疗。
除了独创的“局麻坐位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外,该院骨科一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管狭窄,创新开展了“后路减压髓核摘除术加脊柱动态固定术”。
陈长青说:“这项手术不仅能使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以早日下床活动,还能防止椎间突出复发,并能保持腰椎间的运动功能。”
修武县一名女患者为了治疗自己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去过多家医院就诊,但是没有一个治疗方案令她满意。后来,当她来到该院骨科一区就诊后,她对陈长青制订的“后路减压髓核摘除术加脊柱动态固定术”治疗方案非常满意。术后,这位患者恢复得非常好。此外,该院骨科一区在我省较早地引进了椎间盘镜技术,使上千位患者摆脱了病痛的困扰。
针对骨质疏松症的椎体压缩骨折,该院骨科一区在我市最早开展了经皮椎体成型术(PVP、PKP)。不仅如此,在该科开展的手术中,医生手中所需的手术器械大都是他们自己创新改良而成。其中,仅陈长青发明改良的手术器械,就有3项获得了国家专利。
对于焦作市脊柱脊髓损伤治疗中心未来的发展,陈长青自信地说:“市脊柱脊髓损伤治疗中心的成立,将造福更多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今后,我们将继续秉承‘视患者如亲人,视病情为生命’的宗旨,心系患者,用精湛的医术、优质的服务、先进的设备,让广大患者重树生活的信心。”
本报记者 朱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