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碾石磨,变身现代“艺术品”
推碾子磨磨盘,在如今的城市中,这样的场景早已消逝,完全找不到她的迹象。但在七贤民俗村,石碾子、石磨盘被修葺得焕然一新,安置在竹林七贤塑像所在竹林后面最耀眼的一间草棚里。石碾子和石磨盘却是这里的“艺术品”,每一位游客来此,都会在石碾子、石磨盘周围仔细地看看,亲自转一转。
废弃的石碾、石磨等老物件如何变身为七贤民俗村里的“艺术品”,既留住了乡愁又美化了村落呢?这还得从七贤民俗村准备打造民俗文化说起。
“石碾子、石磨盘,估计年轻一点的人恐怕见都没见过。”七贤民俗村运营总监高涛说。这些东西堪称中国农耕文明的见证,七贤民俗村希望把它们保留下来,让它们在此重放异彩,延续老人们的精神寄托,向孩子们讲述之前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悠远岁月,亘古不息的歌谣
石碾子和石磨盘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不知道珍藏了多少人的纯朴和善良,记载下多少饥饿与艰辛,编织出多少童年的新奇和梦想。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些代代相传已越千年的农村文明,似乎在一夜之间冰消瓦解,石碾子、石磨盘也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能在七贤民俗村里见到它完整的身影,就免不了令人上前推动它们。当石碾子滚动,石磨盘转动,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这声音听起来悠久而沉重,仿佛横贯在悠远的岁月,像一曲亘古不息的歌谣。就在这“咯吱——咯吱”的转动声中,记忆也随之转动,转走了春夏秋冬,也把无数日子转进了岁月深处。
石碾子由石滚子、碾维架子和碾盘三部分组成,使用时由人或毛驴牵引绕轴转圈。石碾子不仅是碾压五谷杂粮的一种生活工具,也是乡亲们一年四季扯东拉西、谈天说地和拉家常的好地方。许多奇闻逸事都从这里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家家户户,也沟通了村里村外的消息。石碾子,让人深深体味到沧桑、厚重和遥远,让人无限怀恋红火、丰收和乐趣。旧时的石碾永远都是干干净净的,连点粉尘都没有。老实巴交的乡亲们虽不会讲大道理,却很会讲良心,自己用石碾的时候干干净净,自己用完了也要让石碾干干净净留给后面的人,无人监督,大家全凭自觉。
而石磨盘呢,相传是由鲁班发明的,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石磨也在不断演变。在农村,石磨的普及性非常高,可以说是人们居家生活的必备品。磨的诞生,不仅使人们改变了对大豆、小麦的传统吃法,而且促进了小麦的大面积推广种植,由“粒食”改为“面食”是我们中华民族饮食史上的一大进步。
见证历史,传递民俗文化
慢慢地机器加工面粉越来越普及了,只要是通了电的小山村,差不多就有了机器磨子,自然每家每户的石磨就越来越没有人用了。这样,那些散落在各家各户的石磨就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不到几年时间,也不知道那些石磨都到哪里去了。其实,比石磨消失得更早的却是石碾。由于随着人们对面食的喜欢,对米类的依赖也就慢慢地减少了,因而石碾就更早地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因而,尽管现在留在乡村石磨已经不多了,石碾就更少了。如果有那么一两个,也不知道会静静地躺在哪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石碾和石磨,见证了百姓的艰辛和坚强,同时也酿就了纯朴的民风。那“咯吱——咯吱”的推碾磨磨声,是令人终生难忘的乡村音乐。石碾子、石磨盘,不仅是作为一种生活工具延续了传统的生活习俗和生存方式,还折射出人文历史发展的进程,传递出民俗文化内涵中坚韧不拔、凝重深厚的魅力。
一个地域一种文化,一种文化孕育一方人,一方人一种生活。在过去那些年代,一代又一代的农民,转着石碾慢慢长大,转着石磨慢慢成熟。虽然这些曾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工具正渐渐离我们远去,但是,现在是一个抚昔追今、变废为宝的时代,对过去有价值的资源正在进行梳理挖掘。“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保护好这些东西。”高涛说。七贤民俗村正在挖掘妥善安置存放这些民俗文化遗产。他们相信,石碾子、石磨盘等一系列闪烁着民俗文明之光的劳动工具,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带走它们曾经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