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历史地位,体现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可能减速,但民生改善不仅不能减速,反而要加速。”在市委全会和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孙立坤再次强调了注重民生改善的重要性。
保障改善民生是践行宗旨、执政为民的重大政治任务。刚刚过去的2014年,我市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完善保障体系,深化社会管理创新,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从圆满完成省、市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到全面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后补助标准全省领先;从在全省率先实行城镇医保报销按比例上不封顶制度,到在全省率先建立商业保险医疗救助制度;从在全省率先完善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到一批中小学幼儿园、医院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民生摆在首要位置,集中力量为群众解决了一批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民生问题。
2015年,新常态下我们要有新作为,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时刻想着那些生活中还有难处的群众,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到保障、心灵充满温暖,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新常态下注重民生改善,要办好实事。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抓紧谋划启动今年十项重点民生工程,把财力用在重点民生工程上,不断扩大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基本公共服务等保障覆盖面;加强林业生态网络体系建设,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花园城市;深入实施蓝天、清水、乡村清洁工程和城市河流清洁行动,坚持不懈地推进节能减排,努力保护焦作的青山绿水、蓝天净土,让老百姓生活得更舒适、更健康、更幸福。
新常态下注重民生改善,要守好底线。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今年就业形势可能会更加严峻。要精准发力,高度关注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工作,更好地发挥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提高职业培训质量,提高政府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确保完成年度就业目标;要对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兜底”,多为困难群众和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做雪中送炭的工作,加强城乡低保救助、全面落实城镇医保按比例报销上不封顶制度、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切实守住就业和扶贫这两条底线。
新常态下注重民生改善,要抓好安全。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近期上海、黑龙江等地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要保持警钟长鸣,绷紧安全这根弦;要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应急管理等公共安全体系,加强对重点区域、重点场所、重点产品的监督检查,千方百计消除安全隐患,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民为官之本,万事民为先。改善民生是党的群众路线最生动最现实的实践,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只要我们把心贴在群众的脉搏上,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就能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让民生新亮点温暖我市367万人民的心,让民生新风景扮靓367万人民的幸福生活。①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