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山 阳 城 上一版3
我和图书馆
母亲的传承
公 示
大雁塔上的呢喃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月10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母亲的传承
□王新四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99岁的母亲,推着我为她买的老年手推车,在敬老院二楼宽大的平台上走着。我提着装有薄皮核桃和花生的塑料袋,在她后面紧紧跟着。这个呈“7”字形的平台,宽约10米、长50米,每次走到平台边儿时,母亲都会自己提起手推车,转过方向,继续向前走。

  这是冬日里一个难得的好天气,没有风,天非常蓝,看不到一丝儿云彩,只有红红的太阳把温暖的光,洒向大地,洒到母亲和我身上。

  把母亲送到敬老院,也是无奈之举。我们姊妹几个按月轮流照顾母亲,可是我的小家里只有我一个人生活在本市。一个人要想每天24小时照顾好年近百岁的母亲,那是件很难办到的事——去年的一天,我和母亲在客厅看电视,该做饭时,我让她继续看,我去厨房忙碌。等我做好饭出来,看到她手里拿着拐棍,坐在防盗门旁,电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她给关了。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在为我看大门。午饭后,母亲照例去她的卧室休息了。我帮她盖好被子,并对她说,我要去商场采买食品,需要几十分钟,请她躺在床上别动,有什么事等我回来再说。母亲说,没事,你去吧。可是,当我匆匆忙忙提着大包小包东西跑回家时,她老人家居然正对大门端坐着,手里拿着拐棍,眼睛睁得圆圆的。我还没开口,她倒先说话了:你慌啥哩,我能给你看好家。我这拐棍可厉害了,谁敢进来,我就用拐棍打他。

  我哭笑不得,既感动又担心:感动的是,已经为儿女操了一辈子心的老母亲,竟然还在为我着想;担心并后怕的是,我不在家的时间里,万一她老人家摔倒了,谁知道?怎么办?

  我曾想过为母亲找一位保姆。但是,因为一次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而且还要体检、签订合同等,双方还没有了解清楚,时间就到了,终究没能办成。于是,我经过多次考察,反复比较,选了这所敬老院。每天我必定要来这儿陪伴母亲。母亲喜欢走动,天气不好时,她就在几十米长的走廊里来回走动。只要天气好,就要来到这个大平台活动。

  “差不多了,歇会儿吧。”母亲说着,就在一条长凳子上坐了下来。

  我把塑料袋放在母亲身边。母亲拿起一颗花生,双手用力一捏,剥开了皮,把花生仁儿放进嘴里。我用夹子剥开一个核桃,放到母亲满是皱褶的手里。母亲用昏花的眼睛端详一会儿,再一点一点慢慢地咀嚼起来。边吃边唠叨着:人老了,不中用了,任啥也干不成了。

  我有意逗她说:你不老,还等着你教我们干活儿呢。

  母亲无声地笑了。其实,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开始培养我们自立自强、永不服输、勇于担当的性格了。

  我10岁那年夏天,看到村里有的孩子穿着木拖鞋,走起路来呱嗒呱嗒挺神气,就要母亲给我买。母亲说,我打听过了,一双拖鞋要5毛钱,咱家没钱买。再说了,那不就是小木板上钉截皮带吗。母亲的话提醒了我,我找来两块小木板,用烧红的铁丝把它们烙成了鞋底的样子。又在垃圾堆上捡了根废皮带,截成两段。我的第一双拖鞋就这样诞生了。

  不久,村子里几个年龄比我稍大点的孩子,不知从哪儿得到消息说,村东新河农场奶牛站收青草。大家在一起议论,假如我们割上一天草,可以卖二三毛钱,远比在生产队里干活儿收入多。那个年代,正在“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大人们谁也不敢去卖草,而我们这些孩子却可以干。从我们村到奶牛站,当时只有一条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土路,因此,运送青草就成了大问题。几个家里有平车的孩子,不必担忧这一点。而我却为此大伤脑筋,买一辆平车要五六十元,对于我家来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根本买不起。

  吃晚饭时,我和母亲说了这件事。母亲说,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不管拉还是推,能把草运到奶牛站就行。我一想,对啊!前些日子,我看到来村里收破烂的车上有一个饭锅盖子大小的铁轮子,就用平时捡的废品换了它。它可以做我的小推车的轮子啊。第二天,我又跑到村南的河床里,捡了几根大人们拦河浇地时用过的胳膊般粗细的树枝。回家后,我用菜刀把它们砍成了一根根木棍。几天后,我推着自己做的“车子”,和几个家里有小平车的孩子一起,高高兴兴割了青草去卖。

  从我记事时起,屋当中就摆放着织布机和纺车,母亲成年累月地纺花织布。这些布,除了家里用以外,悄悄地与别人家换成粮食。也许因为我是男孩,母亲无论多忙,从不教我纺花和织布。但是却常常在半夜里叫我起来“纺穗”(装在梭子里用来作纬线用,因其形似麦穗故名。)由于村子里织布机多而纺穗车少,每次只能人家夜里不用了,我们才能借来用,天一亮就得还人家。所以,每次纺穗车在我家时,全家人就轮流上阵,人停车不停。

  当时只有十一二岁的我,就开始想着为母亲做一辆纺穗车。母亲听了很高兴,十分大方地说,如果我真做成了纺穗车,可以一个星期不用刷锅洗碗。兴致勃勃的我照着借来的纺穗车画图,由于还没有学过几何,半天也画不成。在母亲的提示下,我就先用高粱秆儿做了一个模型。然后,找了一些废旧木材,去邻居家借来斧、刨、锯、凿等工具。比葫芦画瓢,开榫凿眼,经过两天的忙碌,一辆崭新的纺穗车摆在了母亲面前。从此,母亲再也不用夜里动员全家纺穗了。每当有人来我家借纺穗车时,母亲总会自豪地说,这是俺家老三给我做的。

  老家西屋的南边有一间小平房,应该是清朝中期时建的。到上个世纪6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倒塌了。后来,我发现母亲常常为此感叹。不能把旧房建起来,这是她的心病。我想了却母亲的心愿,可当时年龄太小,力不从心。

  1978年我考上大学后,闲暇时就一直在考虑这件事。第二年的暑假,我先拉着架子车去村西北城根陵边儿上拉了土,脱成坯;再去博爱大石河那里买了石灰。自己动手,做了门和窗。一切材料准备齐全后,请来在另一个村里学校工作的姐夫和我的同事们,大家一起动手,几天时间,小平房就建起来了。

  “大哥,大娘该吃午饭了。”敬老院的杨院长不知何时也来到了平台上。我们便一起回房间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