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水涛 陈作华 实习生 侯彦霞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而肉、蛋、奶等畜产品又是大众食谱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保障畜产品的安全就等于守护我们舌尖上的安全。
从生产源头到百姓餐桌,我们如何才能全程保证畜产品的安全呢?这需要那些默默守望大家饮食安全的守护者。近日,本报记者走近我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主任王世山,探寻其在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工作中为百姓餐桌安全作出的辛勤努力。
扛起兽医的责任
1963年,王世山生于新乡市封丘县一个农村家庭。受家庭影响,他高考时报考了郑州牧专兽医专业。通过学习,王世山了解到家畜家禽的一些疫病会传播给人类,当兽医具有一定危险性。“任何危险的工作都需要有人来做,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畜牧专业的未知领域,减少畜禽类疫病对人类带来的危害。”王世山说。
大学毕业后,王世山被分配到博爱县阳庙镇(现示范区阳庙镇)工作,成为一名兽医。在农村当兽医的经历让王世山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上世纪80年代,牲畜对于农民来说无比珍贵,甚至是一个家庭一年的经济来源。
1985年冬,一位农民拉着一头病猪来到兽医站。“王大夫,快来给俺瞧瞧这猪是咋了,好几天都不吃食了。”这位农民急切地说。
经过一系列检查,王世山确认该猪的腹腔内长了一个肿瘤,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这头猪很快就会死掉,这家人一年的心血也就付诸东流了。经过手术,猪得救了,这位农民紧皱的眉头舒展开了。
后来,王世山来到市畜牧兽医工作站工作,他的工作重心也转向了对农民饲养技术进行指导。工作中,王世山发现原有的诊治技术已经不能治疗新出现的动物疫病。
1987年,王世山参与建立了市畜牧兽医工作站的首个实验室,研究新出现的动物疫病。马立克氏病在鸡群中有较高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但由于鸡患这种病后初期无明显症状,直到50天甚至100天后才能表现出症状,这时鸡就会慢慢消瘦而亡,给饲养户带来经济损失。1988年,针对马立克氏病,王世山利用血清学诊断方法,在小鸡孵出一个月后就能诊断其是否患有该病,为饲养户节省了饲养成本。随后的两年间,这种疫情在周边地市大面积出现,王世山用这种诊断方法为很多饲养户挽回了经济损失。
之后,王世山还成功研究出高免卵黄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和鸡产蛋下降综合征等疫病的防治方法,为我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不畏危险阻击禽流感
作为一名畜牧工作者,做好动物疫情防控工作是保障市民餐桌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对王世山来说,疫情就是命令,哪里有疫情,他就去哪里!
2004年年初,我国部分省市相继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虽然我市暂时没有出现疫情,但防控形势仍然严峻。
作为河南省高致病性禽流感现场诊断专家,王世山农历正月初二就回到工作岗位,详细分析我市的潜在问题,提出了适合我市实际情况的无疫情时和发生疫情后所要采取的措施和建议。短短几天时间,他起草了《焦作市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制订和完善了《焦作市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应急预案》,编制了《焦作市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应急储备物资名录及预算》等。
在这次对抗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阻击战中,只要有疫情报告,王世山都会及时赶赴现场予以处理。农历正月十五深夜,当人们都沉浸在元宵佳节的欢乐中时,王世山突然接到报告:武陟县一饲养场死了百余只鸡。王世山带上解剖检验工具火速赶赴现场,经过解剖,王世山排除了禽流感致死的可能性,大家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在禽流感防治形势最严峻的几个月里,王世山没有休息过一天,他就像一名高度警戒的战士,时刻准备冲向前线。“辛苦不算什么,危险性才是我们最大的威胁。感染禽流感的死亡率高达33%,一旦有疫情发生,大家唯恐避之不及,而我们要勇敢地冲向第一线。”王世山说。
由于出色地完成了抗击禽流感的任务,王世山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在今后历次出现重大动物疫情时,王世山都会带领他的团队冲在最前线,把好第一道检疫监测关,为市民吃上健康安全的畜产品筑起坚固的防线。
当好群众餐桌的安全卫士
近年来,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市也推行了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市于2007年成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依法对我市的畜产品、动物疫病以及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进行全面监测。作为该中心主任,王世山成了市民餐桌安全的守护人。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能够有效地将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实现畜产品从饲养场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我们要对老百姓的餐桌安全负责,不能有丝毫松懈。”王世山说。
2008年9月,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引起了人们对奶制品质量安全的担忧。为尽快排查我市是否存在问题奶制品,王世山带领工作人员对我市奶牛饲养场进行了地毯式检验监测。
在最开始的10天里,王世山天天工作连轴转,白天深入各奶牛饲养场提取牛奶样品和饲料样品,晚上连夜进行实验分析。在不到10天的时间里,他就完成了我市100余家奶牛饲养场的排查工作,并对100多个牛奶样品和近300种饲料进行了实验分析,有效防止了可能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奶制品流入市场。
2011年瘦肉精事件发生后,王世山带领工作人员对我市生猪饲养户及屠宰场进行了暗访排查,有力打击了非法使用瘦肉精的不法行为。如今,对饲养户进行暗访检查已成为我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的一项常规工作。
为了从源头到餐桌全程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我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每年都要对我市畜牧饲养户进行检查,并提出畜产品风险评估报告,有关部门再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控制措施,以促进我市畜牧业的发展,保障畜产品的安全。
目前,我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还承担了国家级、省级关于畜产品农药、饲料的检测任务,其检测报告可被国家、省相关部门直接采用。
“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吃得放心、吃得安全、吃得健康是老百姓的强烈愿望,这需要每一个人的付出。作为我市的畜牧工作者,我会肩负起身上的责任,为老百姓的饮食安全保驾护航”王世山说。
记者手记
采访前,记者多次与王世山预约采访时间,他不是在饲养户家走访,就是在屠宰场里取样,记者通过电话中的简单交谈便知,王世山大部分时间都奔波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第一线。
排查、处置疫情数百起,指导免疫畜禽数亿头(只),监测饲料、兽药、畜产品样品5万批次……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王世山为保障畜产品安全作出的努力,这中间有不为人知的艰辛、挑战和危险,正是王世山这样的人在守护着我们舌尖上的安全。
吃到放心安全的食品,是每个人最基本的生活要求,也是每个畜牧工作者不懈的追求。守护舌尖上的安全责任重大,王世山要做到无私、正直、严谨、细致地工作,不让任何存在安全隐患的畜产品流入市场。
“只要在这个岗位上,我就要全心全意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要对得起百姓的托付和信任。”谈及责任,王世山很严肃。当我们吃着安全的畜产品时,一定要懂得感恩,感谢王世山和同事们为我们的付出。
“全心全意当好老百姓的餐桌卫士。”
——王世山
扫描二维码
新闻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