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鹏
沁阳市柏香镇东司马村是一个有120户、480口人的小村。这个被贴了多年“脏、乱、差”标签的穷村、落后村,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变成了省、市两级生态文明村。村民们都说:“是杨书记给俺村贴上了‘净、齐、美’的新标签。”
1985年,杨廷杰从部队转业后,先后在村里从事过服装加工、饲养等行业,哪一行都经营得风生水起,是村里公认的能人、好人。在2011年的村两委会换届选举中,穷则思变的村民推举杨廷杰当东司马村发展的领头雁。
当选之后,面对着一穷二白的集体经济,杨廷杰从群众反映强烈的村容村貌脏、乱、差着手,首先清理村四周十余堆堆放了十余年的垃圾。没有资金怎么办?杨廷杰带着村里全体党员、村民代表,采取义务劳动的形式,集中整治了三天,清理得干干净净。
光清理还不行,群众每天的生活垃圾怎么办?杨廷杰组织村两委会干部坐下来,一条一条研究措施。村规民约制定出来了,张贴在村里醒目的位置;垃圾清运员落实到人了,工资由村里按时支付;村民家门口的垃圾桶落实到位了,确保日产日清……条条措施逐渐改变了村民多年来的陈规陋习,良好的爱护环境意识在全村逐步形成。
在村容村貌不断改善的同时,杨廷杰又从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村民的整体素质入手,一次无意间的对话让杨廷杰打开了思路。2012年的一天,在村里转悠的杨廷杰迎头碰上村民赵秀英老人:“大娘,干啥去了?”“去村外散散步、跳跳舞。”得知多数村民晚饭后喜欢散步、跳舞,他立即和其他两委会干部商量,聘请村里爱跳舞的几个姑娘当舞蹈教师,组建了舞蹈队,目前人数已发展到60名,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17岁。在舞蹈队的基础上,该村又组建了秧歌队、扇子舞、红绸舞等队伍,并且还打算重建村里延续上百年的舞狮队,群众文化逐步在发展壮大。
村容村貌整洁了,文化生活丰富了,可是村民收入不增加,充其量也只能算穷乐呵。怎样让全村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杨廷杰从上任第一天开始就在思考这个问题。脑筋活络的他想到了“借风驶船”的办法,引导个体专业户为村民、村集体经济服务。村民杨阳是一个蔬菜销售专业户,杨廷杰便找到他帮他在村里划定固定的场地,并安排村民帮忙收菜,解决了村民蔬菜销售难的问题。村民杨叙有的粮食收购摊点起到了解决群众卖粮难的作用。范安定的农药、种子供应满足了群众的生产物资需求,而集体的统一耕、耙、种又起到了农机合作社的作用,使村里的个体“小公司”起到了“专业大公司”的作用。
村民富裕了,集体有钱了,杨廷杰便谋划着给村里办一件大事。修复该村通往镇上的道路是群众呼声最高的事儿,多年来因缺乏资金拖了一年又一年。杨廷杰多方争取了20万元的扶持资金,但仍有缺口,怎么办?杨廷杰首先捐献3000元钱,其他村两委会干部也捐献了数额不等的修路资金。在他们带领下,全村群众纷纷解囊,500~1000元的捐,连村里最困难的群众也被感染非要表示一点心意不可。这条路最终按时完工。
三年来,在杨廷杰的带领下,该村对主要大街修复、对两侧边沟进行了衬砌;为村里增设两台变压器,彻底改造了全村电力线路;投入了13000元资金,为村里安装照明路灯47盏;投资1万余元,布设16个安保探头电子监控器;投资10余万元,对村里三条大街小巷进行硬化,并且对村里临街墙进行粉刷美化……
记者手记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东司马村这个不足500口人的小村,像每一个农村一样,要建设美丽乡村、要建设平安农村,村民也要吃喝拉撒,也要业余生活,更想尽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选好领头雁是关键。
被群众选出来的杨廷杰,没有被村子小、耕地少、集体经济一片空白等一系列困难吓倒,从改变村容村貌着手,一步步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并让全村群众看到了希望之所在,带领全村人民阔步行进在实现心中梦想的康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