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众生喧哗的时代,文学告别了上世纪80年代的主流时代,网络电视、报刊、影视、图书、手机等传播媒体消解了文学的高大上地位。许多作家落寞和叹息文学边缘化了。
其实,文学只是回归了它的常态,文学的常态本来就是一小部分人从事和耕耘的事情。当下,一些类型小说的创作者每年可以获得上千万元的收入,一些网络作家每年也可以获得千万元的收入,一些图书能创造几百万册甚至上千万册的销量。这一切都说明文学并未从人们生活中消失,而是回归到了其本来的位置。
文学何为?这是一个终极命题。从灵魂工程师到文本试验,或者到今天的面向市场和读者。一切文学和文本都要有好的内容,许多作家迷恋潮流、风尚甚至跟风,去寻找所谓畅销、成功的题材,但这个未必就能成功。他人的成功不可复制,每一个作家都应当找到自己的内心、自己的矿脉,写作自己最想写的东西,而不只是为了写作而写作。这样的写作有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一种信念,一种冲动,一种情感,让你不得不写作。
仅仅追逐名利是无法成功的,越是要追逐世俗的成功,越是要淡泊和安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每个人的内心都是一个宇宙,每个人的一生就是一条河流,每个人的阅读如同一座高山。作家要做的是要找到自我,找到世界之初的那抹光亮,找到写作的快乐,与自己分享,与他人分享。
名利心太盛,就易感觉被边缘化。如果你有自在安详的内心,有淡然欢喜的心境,有物我两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以己忧的境界,你不会寂寞,也不会孤独,更不会被边缘化。
许多寺庙在深山中,却能吸引很多人来布施、朝拜,因为那里有人们的信仰。文学也应该是一种信仰。一切宗教和哲学的本质是快乐,并非人类思考,上帝发笑,而是让自己、让别人快乐。哲学其实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文学也应该是。当别人能从你的文字里获得快乐和欢喜,我想你是不会被边缘化的,至少你自己是喜悦的,是淡然于尘世,是悄然绽放的存在。
那么,从此层面上讲,写作者是幸福的,因为他掌握了通向幸福大门的钥匙,为自己和别人开启,他永远不会被边缘化,永远会在人群中,在快乐中,在读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