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参天,不足为奇。凡参天大树,必将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大地,任枝干在风雨雷电中砥砺生长,耐得光阴一寸一寸地雕刻打磨,唯如此,才能在百年后的秋光里笑对飒飒金风,收获累累果实,立为顶天栋梁。
植树如此,做人如此,为官更如此!
民间有谚语:“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就还钱,栽下银杏,笑望儿孙攀。”很多官员爱枣树,目光紧盯眼前,热衷“短平快”,期盼早“变现”,到头来,镀金了“政绩薄”,辜负了百姓心,如此为官,犹如饮鸩止渴、竭泽而渔,断不可取。
为一任之官,当负几代责任,居官当思失续之危。
森林,栋梁之林,绝非行道树、速生林。居官认准一个“熬得白头、方成正果”的长远目标,秉持锲而不舍的心劲儿,沉得住气,忍得风霜,受得寂寞,下得功夫,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永续发展,方能成为一株志存高远、胸怀百年、弘毅重远的银杏树。
有人说,自私乃人之天性,为官一任,负几代责任,很可能要为他人作嫁衣,为官者不想干这样的“傻事”本无可厚非。诚然,人各有志,只要不损人利己,尽可随自己的思路描绘发展蓝图。然而,对于忝列公职、担当公任的为官者,尤其是当政一方的领导者来说,他不仅是自然人,更是影响一方水土的社会人。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需要正确理解个人和群众、个人和领导集体的关系,因为党的事业是广大群众共同的事业,一代人需要站在前一代人的肩膀上前进,传递好接力棒也是证明自己的一种方式。
古代官员倘若任上能造福一方,则会被誉为有德政,遂立德政碑,留给后人景仰。然而,碑上的德政往往与现实功绩大相径庭,很多德政碑不过是官员往脸上贴的一层金,一番风雨过后便踪迹无寻。正所谓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口碑非但不会因风雨而磨灭,还会在民心中持续发酵,终使妇孺皆知、长幼传诵。
柳宗元任柳州刺史四年间,为民凿百井、释奴婢、办学院、修孔庙、易风俗、兴文化,让百姓受益匪浅,颇得民心。郭沫若对其诗赞曰:“柳州旧有柳侯祠,有德于民民祀之。”可见,为官者只有留下有益于百姓的政绩,百姓才会记住他,否则,一切终将随风而去。
有的人高居“庙堂”,饱食终日,无所作为,留下的是一片虚空;有的人急功近利,弄虚作假,沽名钓誉,留下的是“面子工程”;有的人乐于浮夸,上大项目,竭泽而渔,留下的是后任还债;有的人把持权柄,乱上项目,无视生态,留下的是乌烟瘴气。凡此种种,岂不令人警醒、反思?
我们当思考,老百姓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这说明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退出历史舞台,而新常态下谋新篇,就要求为官者牢固树立“当一任领导、负几代责任”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发展。
永续发展,要转变发展方式。在转型发展上突出质量效益、节能减排、资源节约、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严格落实环保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积极发展循环、低碳、绿色经济,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落后产能。
永续发展,要提升城乡品位。继续抓好“14820”城市转型工程和中心城市三年大提升行动,从一条路、一个小区、一个村庄、一个单位做起,开展净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五化”行动,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新农村建设,不断提升城乡形象和品位。
永续发展,要加强生态建设。要做足南水北调和水系建设大文章,大力实施“蓝天”“清水”“绿地”工程,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步伐,让群众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享受到绿地、碧水、蓝天、白云,把焦作打造成宜业宜居宜游的花园城市。
方向已定,思路已清,为官者,当从政为民,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追求立竿见影,不奢望一劳永逸,多一些愚公精神,多一些默默耕耘,多一些久久为功,在滴水穿石中绘就发展蓝图,在踏石留印中实现宏大目标。
居官当思失续之危,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