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置身于武陟这块充满生机的热土,我们感受到工业项目建设大潮一浪高过一浪,跨越发展的脚步铿锵有力。
2014年,该县坚持“工业强县”指导思想不动摇,始终把发展工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强力实施工业振兴战略,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2014年前11个月,全县工业增加值完成150.9亿元,同比增长11.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61.22亿元,同比增长16.2%;实现利税50.48亿元,同比增长6.63%。
工业实力持续提升 主导地位更加凸显
工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该县依托原有产业基础,通过合作重组、培育龙头、延伸链条,逐步构建起以造纸及纸制品、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和食品等为主的优势产业。目前,全县造纸及纸制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9家,年加工能力达80万吨。医药企业达到15家,其中国药水针剂年产达20亿支,冻干粉针年产达2亿多支;辅仁冻干粉针年产近2亿支,水针剂年产达15亿支。装备制造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0家,拥有专用车、造纸装备、制动器等行业,其中,专用车资质企业8家、公告车型98种,数量居全国第二。大指宽幅造纸装备纸机车速达每分钟1600米,居全国首位;制动器企业数量占全国的40%,产品品种占全国近三分之一。食品加工企业170家,年食品加工能力达180万吨,涵盖方便面、冷冻食品、苏打水等多个门类。同时,磨料磨具、超硬材料等产业正在兴起。
创新步伐明显加快,发展质量日益提高。该县把科技创新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不断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新产品,推广使用新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截至目前,该县有19家企业与30多所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实施产学研项目32个;拥有各类企业研发平台68家,其中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7家,建立院士工作站1家、博士后研发基地1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家、企业技术中心18家;11家企业入围焦作市科技创新能力百强。
产业平台初步搭建,集聚效应日趋显现。构建了以产业集聚区为主,包括詹店新区、城北重工业区、陶封工业区等工业发展平台。其中,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216家,詹店新区入驻企业36家,城北重工业区入驻企业58家,陶封工业区入驻企业38家。
招商引资好戏连台 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武陟县委、县政府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实施工业振兴战略的重中之重,按照“力求务实、力求速度、力求效益”的要求,建立了“分块招商、归口洽谈、前置评估、集中签约、分批开工、后期跟踪”的招商引资“六步工作法”,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坚持做到重要客商亲自拜访、重大项目亲自洽谈、重大问题亲自解决,对洽谈的重大意向项目实行县级领导分包推进;组织各乡镇、县直各单位和规模以上企业,分批开展了3次招商活动;将全县48个重大项目全部分包到县级领导和责任单位,坚持定期走访调研,现场解决问题。
眼下,外地的各种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正源源不断地汇集该县,各种生产要素在该县快速集聚,形成了新一轮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热潮。
截至2014年11月底,该县实际到位市外资金131.7亿元,同比增长17.43%;实际到位省外资金50.2亿元,同比增长21.06%。
2014年,该县开工建设千万元以上项目217个,总投资528.1亿元,完成投资123.8亿元,项目规模较上年增长10%,完成投资增长13%,其中1亿元以上项目59个、5亿元至10亿元项目21个、10亿元以上项目18个;承担市定重点项目49个,总投资226亿元。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精心谋划筑巢引凤
发展环境是一个地方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之穴”。
武陟县委、县政府着力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给企业提供“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优质服务。
为支持工业企业加快发展,武陟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工业振兴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发展的意见》和《保障工业经济稳定增长、加快工业转型发展的十项机制》,在鼓励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企业上市等方面制定了一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通过建立中小企业过桥基金、成立造纸包装和汽车2个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家培训等措施,帮助企业适应新常态。
对于重大项目,武陟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定期深入项目实地,组织相关部门人员,采取现场办公的形式,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并建立项目问题跟踪台账,由县委办、政府办督查室督导落实,确保重大项目快速有序推进。裴子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