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甘景梨,在全国精神卫生界可是非常有名。
生于八闽,情系怀川。1962年出生,1981年入伍的甘景梨,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1中心医院副院长、全军精神疾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全国康复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0年来,他带领团队克难攻坚、锐意创新,把过去只有两个科室的精神病科,发展到如今拥有一个康复病区、5个临床科室的全军唯一的精神疾病防治研究所,他曾荣获国家、全军和河南省科技进步奖20项,他所在的科室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4次,是全军临床科室的标杆。
在工作中,甘景梨的创新突破不胜枚举:
——获得了全国精神卫生领域第一个(目前唯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开了我国精神卫生研究的先河;
——创建了全军精神卫生领域第一个(目前唯一)全军研究所,所领导的学科成为全军精神卫生领域的领头羊;
——在国内首次开展入伍新兵精神疾病检测,创造了世界领先纪录,并在全军进行推广;
——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战区“精神疾病四级防治网络”和实施了“堵、防、治、退”综合防治措施,使战区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显著下降;
——研制了全军首个“野战标准化心理防护方舱及防护系统”,首次搭建了国内野战心理防护平台,正在申报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成立了全军首支“战时心理防护队”,先后参与了苏丹国际维和、四川汶川、青海玉树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得到了中央军委首长的高度认可;
——创办了全军第一份心理卫生科普刊物《精神卫生通讯》,坚持编辑出版25年,受到广大官兵和军委首长的高度赞许;
——参与了国防部、四总部等颁发的《应征公民体格检查心理检测标准》《应征公民体格检查心理检测实施办法》《入伍新兵心理疾病复检标准》《军队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等制定工作;
——收治数万名军地精神病患者,临床诊断符合率达到99%,临床治愈率达到99.5%,复发率下降了30%,均处于全国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
累累硕果,来自执着付出与自我超越。
爱一行学一行钻一行。为了夯实素质根基,甘景梨不放过任何学习时间和机会,多年来没有休过一次假,每天工作、学习都在14个小时以上,每年都拿出工资的30%购买学习资料,目前已有近万册专业书刊,比当地任何一家图书馆的精神病学专业藏书都多。从1996年开始,他花费4年时间,对降低抑郁症复发进行研究,得出了“通过‘加大剂量巩固’治疗的办法、可使患者出院后一年内复发率降至40%”的结果,并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中国青年神经精神科优秀论文奖,成为目前全军唯一获此殊荣的青年医学专家。截至目前,他承担军队重大科研课题11项,获得国家发明等专利12项,发表论文375篇、被引用1000余次,编写专著12部。
针对精神疾患病因多样、治疗复杂、容易复发等特点,甘景梨注重在精细诊疗上下功夫。他要求科室人员采取专家谈话、仪器检测、多方了解、集体会诊等方法,切实弄清楚患者的发病诱因、疾病类型、病情程度,做到诊断精确;依据确诊情况,分别制订综合治疗方案,把治疗细化落实到每个环节、每个阶段;采用心理康复训练、工娱体育治疗、音乐治疗、行为治疗巩固治疗效果。实践中,他还探索了情景再现、扮演亲人角色、举行特殊仪式等方法,倾心关爱,解开患者的心锁。
精神病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在这里工作,不但受不到患者的尊重,有时还要挨打受骂。作为科室带头人,甘景梨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引导大家无私关爱每一位患者。为了治疗一名因癔症导致双下肢瘫痪、失语的患者,他先在动物身上作试验,最后又请同事在自己身上试,寻找最佳电休克状态。通过反复试验,电休克朦胧期暗示疗法获得了显著的效果,患者3天开口说话,3个月后康复出院。
作为学科带头人,甘景梨带领全科人员树立“聚焦使命强服务、突出重点抓特色”的理念,使科室内涵质量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他每年都要选派中青年骨干赴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医院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积极提高他们的层次,开阔眼界;结合每个医生的特点,他扎实做好传帮带工作,使每个医生都承担相应的科研项目,做到了“科室有总目标、人人有小目标”;要求所有病区主任、医生和护士长结合实际,以5年为期认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两年来,他先后培养博士3名、硕士4名、学科带头人2名、军区技术专家人才培养对象1名,为科室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记者了解到,此次获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的“抑郁症脑功能相关诊断指标和中药研制及临床应用”项目,受全军中医药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采用多种检测技术全方位评估脑功能特点,研究了诊断的客观指标,依据脑功能损害特点研制了新型中药制剂,并观察临床应用效果。该项目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干预有重要指导作用,诊断识别率提高了14.3%,治疗总有效率达91%,1年及3年复发率分别下降了20%、16%。尤其是研制的两种中药制剂,开了中国传统医药在重性抑郁症应用的先河,有效降低了复发率。
面对荣誉,甘景梨表现得很淡然;谈及发展,甘景梨谈得更多的,是我国精神卫生学科还相对落后,社会对精神卫生事业的认知和理解还不够,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他告诉记者,《精神卫生法》出台一年多以来,精神卫生事业进入有法可依的轨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但是,全社会还需要加强心理知识普及和教育,需要给精神疾病患者更多的理解和帮助,政府、学术机构、医疗机构都应该承担责任。
谈及30年的坚守,甘景梨说:“为部队官兵服务,为地方百姓服务,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