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水涛 陈作华 实习生 侯彦霞
他自幼情系农业,长大后毅然闯进农业天地,致力于农产品的丰产丰收;他是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首任负责人,一直致力于保护大家的餐桌安全,推动“三品一标”认证,使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达99.9%;他作为特殊人才远赴哈密开展援疆工作,协助当地创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填补了当地创的一项空白。
他就是我市第九批市管专家、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主任李建设。近日,记者走进李建设工作的实验室、农产品种植基地,探索其走过的精彩之路。
他对金色大地爱得深沉
可以说今年55岁的李建设一辈子都在和农业打交道。由于父亲在农科所工作,他从小就被农业世界的奇妙之处深深吸引住了。“当时粮食产量低,经常吃不饱肚子,这样的生活虽然艰辛,但使我对土地与农业有了一种特殊的情愫。”李建设说。
1978年,李建设考上了河南农业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农业系统工作,1985年调往我市种子管理站,负责农作物品种的审定、管理以及打击假冒伪劣种子等工作。
然而,我市当时没有农作物种子检测设备,每次检测都要把种子送往郑州,这就增加了检测周期和成本。为了筹建焦作的农作物种子检测中心,李建设努力争取到近10万元资金购买相关设备。农作物种子检测中心的成立,使我市具备了独立对农作物品种质量检测的能力。
要想使农作物高产,使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很重要。2002年以后,李建设开始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然而,很多庄稼人都是靠祖辈传下来的经验种地,如何让他们相信一个没有种过地的人讲的种粮方法呢?为此,李建设一次次走进田间地头,耐心地给他们讲解科学种植方法。
另外,李建设还根据其他部门对我市耕地营养成分的分析报告,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案,组织农业技术培训班指导农民合理施肥。针对农业生产中不同时期出现的病虫害问题,李建设专门就如何防治病虫害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推广物理杀虫技术,降低农产品的农药残留。
长期服务在基层,李建设对我市农业情况了如指掌,针对农业生产的区域、气候特点,李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主持制定了我市小麦、玉米、水稻、蔬菜等26项生产技术规程,初步建立了焦作农业的地方标准体系。
守卫焦作人的餐桌安全
如今,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对蔬菜类农产品的农药残留等问题越发关注。因此,规范农产品市场准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刻不容缓。
2007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正式成立,主要负责对我市生产和市场供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检测。如今,该中心已有7个化验室,可对大气环境、灌溉水、土壤养分、含水量、酸碱度等进行测定,对农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这项工作直接关系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当我走上这个岗位的时候,就意识到自
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我要竭尽所能当好百姓餐桌的安全卫士。”李建设说。
目前,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在全市12个农贸市场、2个批发市场和1个超市建立了检测室,每天都对市场里销售的农产品进行检测,每年检测蔬菜样品达20余万批次。
2010年年初,海南豇豆农药残留事件曝光,为尽快排查我市市场上是否存在问题豇豆,李建设带领工作人员对全市所有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进行了全面检测,最终确定我市市场上没有问题豇豆,消除了百姓的恐慌。
“除了对市场上的农产品进行检测外,我们每年还要走进农产品种植基地,对蔬菜等农产品进行抽样检测。经过多年努力,我市蔬菜合格率已达99.9%。”李建设自豪地说。
多年来,李建设一直在思考如何从农产品种植的源头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为此,李建设在我市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农业种植是薄利行业,要让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理念,就得从他们的角度考虑,让他们实实在在得实惠。”李建设说。为此,李建设把大部分工作时间都用在了种植基地,从种植技术、成本控制、市场前景等方面对农民进行讲解。为了让更多农民了解“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李建设还组织他们到已获得认证的种植基地参观学习。
对农业合作社等种植大户来说,对农产品进行“三品一标”认证,虽然增加了一定成本,却能提高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在高端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如今,我市通过农业部认证的“三品一标”产品已达182个,种植面积达89.2万亩,占我市耕地面积的31%。
将农业科技传播到天山脚下
李建设是我市不可多得的农业专家。2010年12月29日,作为特殊农业人才,李建设奔赴到2000多公里外的天山脚下,在哈密开展为期3年的援疆工作。
哈密冬季的天气干燥、寒冷,当地气温常低于零下20摄氏度,初到哈密的李建设无法适应这样的天气,发烧感冒、嘴唇起泡、流鼻血……李建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接受了他的第一个任务——协助新疆建设兵团农十三师筹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为了选购合适的实验设备,即使春节休假期间,李建设也不忘到郑州、济源等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考察,了解农产品实验仪器技术发展的新动态,返疆后第一时间向国内相关专家咨询需要购买的40余台设备的700多个技术参数。最终,他确定了采购方案,避免了重复采购,仅在设备购买方面就为农十三师节省资金100万元。
为了使当地技术人员熟练掌握检测技术,李建设手把手地教他们使用设备进行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先后两次组织农十三师的农业技术人员到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进行技术培训,并帮助他们建立了远程技术培训系统,为其经常性、全天候得到技术服务支持创造了条件。
最终,农十三师获得了独立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资质,填补了哈密地区该项工作的空白。同时,李建设还帮助农十三师建立了有害生物预警与区域防治站,使之能够提前预测农业病虫害,实现了统防统治。
援疆工作期间,李建设还担负着河南援疆团40余人的后勤保障工作。身在异乡的援疆人员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能吃上一顿家乡饭菜对他们来说就是极大的心理慰藉。李建设为大家悉心安排伙食,把好食材采购的质量关,当好援疆人员的“粮草官”。
然而,毕竟众口难调。长期在外工作使一些人脾气暴躁,个别同志甚至当着李建设的面指责他后勤工作干得不到位。听到这些指责,李建设感到很委屈,但他没有反驳,而是想方设法改善大家的伙食,努力使大家满意。遇到有援疆人员生病,他还要专门为生病的同志开小灶,并亲自送饭过去。时间长了,李建设的真心付出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不提条件、克服困难,李建设出色地完成了援疆工作。然而,成绩的背后却是他对家人的亏欠。“三年援疆,我对家人亏欠了太多!正是家人的支持,才能让我在有限的援疆时间里,最大限度地为新疆发展作贡献。”李建设说。
记者手记
记者走进李建设的办公室,只见办公桌上一摞摞农产品检测报告特别显眼。李建设对我市农产品种植基地、农贸市场、批发市场的情况了如指掌,因为他把大部分工作精力都用在了那些地方,全力保障百姓的餐桌安全。
为使问题食品远离百姓餐桌,保证百姓吃得安全、吃得放心,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的工作职责尤为重要。这个责任联系着千家万户,该检测中心的使命神圣而艰巨,这项工作应该常抓不懈。
农药残留等农产品安全问题让人“谈虎色变”,百姓期待更健康、更安全的农产品,从源头杜绝农产品不安全因素,让百姓餐桌更安全,需要更多像李建设一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者。如今,我市蔬菜农产品合格率已由2007年以前的60%提高到现在的99.9%,为了百姓餐桌更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者的努力功不可没。
“农产品安全关系到百姓的身体健康,我会竭尽所能做好农产品检测工作,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安全。”
——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