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新闻突然在网上引起“围观”,各大网站纷纷转载,标题不太一样,大致的意思是“南京裸女跳河获救被围观救人者被无视”。这则新闻引起了全国网友的热议。真相是:11日南京一女孩跳河获救;12日湖北小伙救人被冷落;两件事被人“拼”在一起。 (据《扬子晚报》)
《扬子晚报》记者的调查,还原了“南京裸女跳河”的三个事实:一名路过的目击居民告诉记者,当时女子被救上来后到处跑,人们涌上去是想拉住她;救人的小伙子不是独自爬上河岸,也是后来被人拉上来的;引起大家点赞的小伙,不是南京的那个救人者。
事实证明,之前的新闻不过是网络素材经过了剪切拼接来的。不过,看看面对“拼接新闻”的网络围观场面,各种各样的评论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首先被狂喷的,是“拼接新闻”中写到的那些裸女围观者,除了“见色忘义”“低素质”这种通用且常用的负面词汇外,“无聊的旁观者”“失去良知的人渣”之类直抒胸臆的品德操守认定比比皆是。
与此同时,正如发生过有悖社会道德标准事件的地方一样,六朝古都的南京也被评头论足一番。比较客气的,来一句“呵呵,南京”后飘过;有些不知道怎么对南京有那么大成见的网友上来就问,“怎么又是南京,南京人到底怎么啦?”;还有人说得更狠:“每年南京的警钟,怎么就敲不醒南京人的心呢?”
“拼接新闻”中的点睛之处,是救人小伙在QQ空间留下的感慨,“做自己,一腔热血,何患得失。”似乎不偏不倚地刺中了社会痛点,最能激起网络围观者的道德共鸣。
实际上,当南京裸女跳河的“拼接新闻”在网络上被围观的时候,出现了像卞之琳的《断章》里所描写的那种奇妙“风景”——“你在南京的河边围观裸女跳河,围观新闻的人在网上一片口水吐死你”,“拼接新闻”中南京的围观者,给人的感觉是典型的冷漠,网络的围观者恨不得把他们推下口水的冰河里,让他们清醒清醒。
应该说,南京裸女跳河这件事,有花边的效应,有苦情的悲调,有冷漠围观者,还有做好人难的冲突点,写成一篇新闻的元素足够了,在网络上,才会变成一个符合140个字以内吐槽的好题材。
网络上围观一篇社会新闻,“批判一群人、奚落一个城市”,已经是常规动作,当然,还要顺便发一发牢骚,感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问题是,即使网络围观者有很多不同点,但根据围观者的“槽点”我们却能归纳出大致相同的几样来:无非是地域、素质、人性、社会道德什么的,甚至连暴躁的情绪用词都差不多。
然而,当事情被一点一点地还原,即使网络围观者被打脸打得啪啪响,谁也不觉得脸红。网络围观,反正是我手写我心,走过路过,“正义”的网络爪印一定不会错过,到此一吐,留下了一摊口水,后会无期。一则有毛病的“拼接新闻”,能够引发许多大义凛然的反思,是质疑已经变成了无须脑补的即时性反应,还是如此这般的网络围观太任性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