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焦作/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踏遍山路十八弯
记者手记
痴迷太极拳的逐梦人
“樊场主”的土地情缘
打造优秀新“村官”
图片新闻
80后机关干部的乡村体验
“星火工程”激发基层党组织服务热情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月2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樊场主”的土地情缘
—— 记市政协委员、温县润丰家庭农场主樊福宪
作者:本报记者 李新和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入冬以来,已持续数月的严重干旱令樊福宪更加揪心。作为承包了5000余亩土地的家庭农场主,没有比天气干旱更令他揪心的事了。不过,好在他提前购买了现代化喷灌设备,每天支在地里抓紧灌溉。日前,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和工人一身水、一脚泥地在麦地里架设管道,喷水灌溉。

  今年41岁的樊福宪是温县黄庄镇西韩村人,高中毕业后,他先从事面粉加工生意,后来又当起了农村经纪人,走家串户收购粮食。2009年,他从本村农户手里流转了650亩耕地,开始当起了农场主,到2012年,他已流转土地3500亩。2013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他看到了国家鼓励农民办家庭农场的政策机遇,就到当地工商部门办理了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成立了温县润丰家庭农场。

  樊福宪对家乡的土地有一种天生的眷恋和深厚的感情。生于70年代初的樊福宪,年幼时由于家庭条件不好,平时只能吃一些玉米面窝头,过年才能吃上一顿白面做的饭。高中毕业后,他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外出打工只能解决自己家庭的收入问题,不能解决全村致富的问题。村里有这么好的土地,怎样把这些土地利用起来,让土地生金呢?怀揣着这个理想,他没有外出打工,而是选择利用家乡的土地实现自己带领乡亲们致富的理想。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樊福宪刚好赶上国家鼓励农村实行土地流转的机遇。于是,他把村里的大部分土地流转过来,实行连片经营,并与温县部分种子公司合作解决技术、管理、销售等问题,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据了解,仅2014年,樊福宪种植的玉米、小麦、谷子总产量达4000余吨,收入150多万元,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

  最近,樊福宪又购买了2万多棵果树苗,准备调整种植结构,开发果园经济,确保村里的剩余劳力一年到头有活干、有钱挣!“作为市政协委员,我一定要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绝不能自己致富,忘了乡亲!”樊福宪说。

  压题照片为樊福宪在田间。

  本报记者 李新和 摄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