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中国·世界丨焦煤视窗 上一版3  4下一版
要闻简报
河南职工春节福利发放标准将出台
沁阳农民与韩国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图片新闻
湖南大学撤销接收17名外校硕士研究生转学决定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延伸阅读
图片新闻
焦煤公司积极作为适应经济新常态
多措并举抢占赢利制高点
 
焦作日报 | 焦作晚报 | 焦作网 | 焦作论坛
上一期 版面导航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5年1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延伸阅读

移动手机用户:发送短信 jzsjb 到 10658300 即可订阅《河南手机报焦作版》,3元/月。不收GPRS流量费。
登录 焦作网t.sina.com.cn/jzwww焦作手机报t.sina.com.cn/jzsjb) 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版权声明: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等。
联系电话:0391-8797395
分享到:
 
   

  患难夫妻尽其所能孝敬老师 今生愿做“一家人”

  “有那么孝顺的儿女,我和老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每每提起自己的“孩子”,开远市的罗裕江总是夸赞不绝。这一双“儿女”便是罗裕江老人的学生章许云和他的妻子刘怡晴。

  今年44岁的刘怡晴,年幼时父母双亡,是继父把他养大成人。“我的人生并非如愿”。结婚几年后,因夫妻不合离婚,她就与不足10岁的女儿及年近七旬的继父亲相依为命。命运总是眷顾一心向善的人。2005年,在朋友聚会时刘怡晴认识了章许云。而这时,章许云的家庭也陷入“低谷”。他的父母于1998先后离世,而他也已离婚,并且还带着一个女儿。“父母双亡、离婚、带一女儿生活”的特殊缘故,将刘怡晴与章许云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她和家人一道不为名利不图回报,把远在外地的非亲非故老人接到身边奉养、贷款买房为老人居住、生活上给予无微关爱,建立了一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特殊家庭。

  1.一次师生聚会,结下半世父子缘

  2003年7月,在云南个旧市,“云锡技校”土建专业82届同学举行了一次聚会。章许云见到了阔别21年的班主任罗裕江老师,此时的罗老师已两鬓斑白,一脸沧桑,章许云心底不禁浮现起怅然。

  就在这次同学和老师的聚会中,章许云得知了罗老师晚年的一些情况。1999年,罗老师年仅29岁的独生儿子因患恶性淋巴癌去世(之前80年代初期小儿子在6岁时就因意外身亡),唯一的小孙女也被儿媳带走了,多年未能见一面。罗老师夫妇悲痛欲绝,从此过着以泪洗面的日子。

  章许云把老师的情况告诉了当时还是他女友的刘怡晴。“我很明白老师心里的苦。”从小就失去母亲的刘怡晴深深知道失去亲人的痛苦。

  同学聚会后,刘怡晴和章许云便隔三岔五地抽时间到50多公里外的个旧市大屯镇看望罗裕江夫妇,嘘寒问暖,陪二老聊聊天、吃顿饭,慰藉他们满是孤寂伤痛的心灵。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罗裕江夫妇精心准备的饭菜就让同样是母亲早逝的刘怡晴吃出了久违的妈妈味,骤然拉近了刘怡晴与罗裕江夫妇的心理距离,同时使章许云和刘怡晴的感情基础更加牢固。

  随着岁月的流逝,罗裕江夫妇的年岁不断增大,需要有人照管。而章许云和刘怡晴与老师夫妇的感情也越来越深了。一个念头在两人心底油然而生:“我们要认恩师为父,认师母为母。”

  这次聚会,让师生从此结下了半世父子情。

  2.一场特殊婚礼,爱心促成一家亲

  2007年,章许云和刘怡晴在开远举行婚礼。婚宴上,两人将罗裕江夫妇请到台上,当着众多亲朋好友郑重宣布:“我们的父母早早地就离开了人世,现在老师和师母就是我们的再生父母,我们就是他们的亲生儿女。”随后,章许云和刘怡晴双双向两位老人深深鞠了一躬,甜甜地叫了一声:“爸爸!妈妈!”

  特殊的婚礼场面,使在场的每一个人无不为之动容,掌声四起。罗裕江夫妇既意外又惊喜,眼含泪水,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只是向在座的全体亲朋好友深深三鞠躬。

  章许云和刘怡晴夫妇要用爱心、孝心去抚平两位老人伤痛的心,同时也让自己寻到一份难能可贵的亲情。

  3.一套温馨小院,爱心筑起一个家

  此前,巨大的打击让罗裕江患上了严重的心脏病,老人曾想做一次全面检查,但此时家里已经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务,只好作罢。章许云夫妻俩知道后,二话不说,拿出两万元,把老人送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检查结果是心脏血管阻塞,没必要做心脏手术,但需要长期维持药物治疗。章许云夫妇考虑到两老的家离开远几十公里远,就医不方便,于是夫妻俩商量后决定将两位老人迁来开远居住。

  为了给老人更好的照顾,章许云夫妻俩商量着把老人接到身边。当时,除了两个女儿,刘怡晴家中还住着84岁的养父,如果两位老人再来,房间就不够住了。

  “老话常说‘子欲养而亲不待’,不能等到老人走了再去后悔。” 刘怡晴说,困难总是可以克服的。她和丈夫合计后,拿出了家中所有积蓄,又贷了款,在开远给老人买了一套带小院的新房。

  如今,只要有时间,夫妻俩都会回家陪老人拉拉家常、散散步。

  章许云的同学们也受到影响,常来看望老师。“我们吃的蜂蜜、红糖都是学生们送来的,还经常接我们去玩。” 罗裕江满脸幸福。

  4.一份捐赠协议,大爱孝心代代传

  今年,章许云又添喜事,就是他们的女儿章舒雅,于今年1月生产了一个女儿。如此,章许云与刘怡晴就成了年轻的外公外婆,而罗裕江、李代华就有了一个重外孙女。

  走进罗裕江家的后院,平整的地砖,五颜六色、高低搭配的花盆里,盛开着多种花朵。花盆边,还有一张石桌,一家人坐在桌边,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我爸爱种花,会修剪。”刘怡晴介绍,什么花用什么肥,她父亲都很在行。而她的母亲,平时爱干净,闲时爱织毛衣。有时,还通过相片回忆一下两个儿子。

  据说,当年,罗裕江的儿子因病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夫妻俩都未走出老年丧子的悲痛。而如今,他们不但接受了这个事实,而且还不时通过相片,告诉大家哪个是他的大儿子,他们在哪照的相片等等。

  刘怡晴夫妇的孝心,也直接影响了女儿女婿。

  如今,罗裕江夫妇两天不见重外孙,就电话催促快点抱来看看。而他们的孙女女婿,也视他们为爷爷、奶奶,只要有空,就前往看望、陪老人聊天。在孝子贤孙的包围下,朴实善良的罗裕江夫妇,瞒着刘怡晴夫妇及孙女,悄悄地到开远市红十字会签定了遗体捐赠协议,成为开远市历史上遗体捐赠的第一例。“有那么好的儿女,这辈子知足了,我和老伴只希望尽自己的一份力,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才能对得起社会对我们的关爱”。

  编辑点评

  在章许云和刘怡晴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无论老的、还是少的,都没有半点生分,没有半点隔阂,一家人其乐融融。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遭遇,让他们从不同的地方走到一起,从不幸到有幸。爱心、孝心、父母情、儿女情、亲情在这个不一般的温馨的家庭代代相传。谁说血缘关系才亲,他们的亲情远比亲人还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刘怡晴及其家人与老人的结缘,源于一种内心自发的涌动、一种心灵质朴的情感、一种不求回报的爱心之举,从她和她家人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崇尚的社会美德在一个平凡家庭的呈现,能看到社会良好风尚在一个普通民警身上的折射,能看到社会正能量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年轻妈妈当农场主 让百余家庭吃到生态蔬菜

  22日上午,记者从南京高淳区桠溪国际慢城获悉,当地一位曾经在国外留学归来的年轻妈妈,办起了家庭生态农场,不但自己当上农家场主,还在城市通过发展会员的方式,让百余家庭每天能吃到这些生态蔬菜。

  记者在慢城名为娜家小院生态农场看到,40多亩的田地里,有麦子、油菜,还有蔬菜大棚和露天蔬菜,一片片油绿色,大部分是普通的农家季节菜。年轻的郑娜是这家农场场主,她告诉记者,她来自新疆,丈夫是南京人,她曾在国外留学了几年,学的是市场营销管理,后来为了带孩子当起了全职妈妈,因为她的丈夫在慢城区域有成片的苗木,刚开始她是为了让孩子和家人吃上有机生态蔬菜,就种了一些。后来有不少市民到慢城来游玩,看她种得多,就提出购买一些。郑娜看到了商机,于是从丈夫的苗木地里划出40多亩地来,办起了生态农场。

  据郑娜介绍,她的农场里主要以蔬菜为主,除了有7个蔬菜大棚,还有一部分是露天的,农场里还有麦子、油菜、黄豆、玉米等。她种的蔬菜并不是反季节,都是按当地农村习惯种的季节菜,且都是利用有机方式种植,属于生态菜,不用化肥农药。郑娜表示,地里种的油菜籽收获后,油自己吃,压榨后的菜子饼可以转换成有机肥,作为种菜的肥料,还可以防止菜虫和芽虫等虫害。记者看到,她的菜地里用的是防虫网和粘虫板,这种方法对蔬菜既环保又生态。

  郑娜说农场里她雇用了当地有种菜经验的7位农民,平常向他们学习,也掌握了很多技术。目前,她的农场吸纳了南京城市百余会员加入,会员给付菜款,每周两次,她会根据会员人口搭配,将当日采摘的各种蔬菜运送到南京的各配送点,会员家庭当日就能吃到送过去的新鲜蔬菜。郑娜称,下一步她还打算在农场养一些鸡,将收获的小麦、玉米等杂粮喂鸡,鸡粪用来喂养水塘里的鱼或种菜,把农场办成循环生态农场。来源:扬子晚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焦作日报社数字报刊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890号 报业·国贸大厦  焦作日报社主办  邮编:454002  电话:0391-8797395
豫ICP备14012713号
所有内容为焦作日报社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焦作日报客户端
焦作日报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微信公众号
焦作网二维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