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农倪萍遭遇卖葱难,事情经过媒体的报道后,引发爱心如潮,许多市民从城里赶去买“爱心葱”。看着堆积的大葱逐渐变少,倪萍紧皱的眉头舒展开来,她说:“我嘴不会说,但心里非常感谢大家。”
(据1月27日《郑州晚报》)
媒体出于社会道义与责任,市民出于爱心与同情,踊跃购买“爱心葱”,不仅可以解葱农的燃眉之急,而且可以收获“附加值”——爱心的付出与回报。可是这种“销售模式”存在先天的局限性,只能像葱一样成为市场的“调味品”,不可能成为“主流大餐”,也不应该成为常态。
近年来,农产品价格由大涨至大跌,再由大跌至大涨,不断循环往复。市场起作用是明显的,但并非主因,或者说只是一个外部表现形式。诚如有关专家分析,这种现象与我国农产品生产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农民多以眼前价格决定来年生产量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市场作用是通过一系列偶然与必然因素传输至消费末端,引起价格的波动,也影响到供求关系。
农产品滞销似乎呈现“季节性反复”。对此,有专家支招:要根治农产品滞销问题,关键是要提高城镇化水平,改善我国的人地比例关系,使农业生产达到规模化和高度专业化的水平,有效提高供求信息预测的准确度。
小菜篮,大民生。很多地方都有“菜篮子”工程,在种植业、养殖业结构上进行调整,在农产品直销上尝试与创新,为稳定农产品价格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菜农抗拒市场风险的能力依然不强,更完善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为此,政府在市场体系建设上、在相关信息发布上、在惠农政策制订上都需“更上一层楼”。
只有按下全面深化改革的“快进键”,用好政府“有形的手”和市场“无形的手”,才能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期待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请把想说的话、想表达的观点发给我们,本报将择优刊发读者来论,共同碰撞思想的火花。来稿信箱:jzrbs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