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整洁的街道,宛如一条条银色的飘带迎风起舞,舞出了坞庄村美丽乡村的独特神韵。
曾经,这个隶属博爱县孝敬镇的有着近4000口人的贫困村,没有一条横穿村子的大路,到处是曲里拐弯的小路和又窄又弯的小胡同,颇有点像电影《地道战》中的镜头,陌生人初来乍到常以为钻进了“迷魂阵”。
而如今,这个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了“美丽乡村”的示范村。村民们都说:“是村两委班子齐心协力为民谋利,才让我们村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两委班子成员们却说:“是国家、省、市一系列的好政策,给坞庄村穿上了翩然起舞的华丽‘舞服’。”
这“舞服”便是一项项惠及全村人民生产、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
扶贫开发资金来了,帮助该村修建了“田”字形的每条都在13米宽以上的10条大街,目前已经修通了7条,剩余3条预计今年完工。
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的资金来了,为该村硬化田间道路,新打机井,改造旧井,新建农田台区,架设高压线路,敷设地埋管道……
2014年年底,投资130万元的安全饮水工程提前一个月完工,让该村百姓吃上了甘甜的放心水。
自2011年以来,各级各部门累计在该村投入了800万元的项目资金,让该村在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舞台上纵马驰骋。
这舞动的节奏,改变着渴望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村民的思想和行为。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而年龄偏大或不宜出远门务工的村民怎么办?位于该村的牛博博养牛专业合作社和海林葡萄专业合作社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舞台。
在牛博博养牛专业合作社的养牛基地里,50岁的杜学光和58岁的杜丙进刚刚结束上午的工作结伴去吃午餐。
记者问及目前的工资待遇,杜学光快人快语说道:“俺两家都是夫妻俩承包了牛舍,合作社管吃管住每人每天给50元工资,一家每月净落3000元呢!”
“每天的工作量也不大,关键是在家门口就能挣钱,俺村像俺一样在这儿打工挣钱的有好几十家呢!”杜丙进补充道。
在海林葡萄专业合作社,71岁的李贤元老人正在挥舞着剪刀对葡萄树进行冬剪。这位在村里曾干过几十年“小队长”的老人,如今在合作社设立的四个工作小组中又有了新的职务:第二小组组长。“俺的年龄可不算大,俺组里比俺大的可不少。”当记者惊叹于70多岁的老人依然有如此饱满的精神和硬朗的身体时,李贤元老人说道,“城里的老年人爱跳广场舞,俺在这儿跳跳‘田园舞’,不仅能健身,收入还不少呢!”①3